文儿小说 - 历史小说 - 明末:重造大顺天在线阅读 - 第316章 陷入危局

第316章 陷入危局

    大明朝政坛波云诡谲,外人难得一见其真貌,但是对于这个董廷献而言,他却很早就已经处身于漩涡之中,使得他能看清楚一些东西,但是却无法摆脱局势的控制。

    只因为一点,他是周延儒的人,且还是帮助周延儒干私活的人。

    且不说周延儒在第二次入阁前有多少黑料,光是这第二次入阁,本身就充满了许多不光彩的东西,既包括复社复社张溥的背后运作,也包括朝中吴昌时的接应,还有走太监那边的门路,包括涿州冯铨、河南侯恂、桐城阮大铖等人的帮助,这些一切努力才使得周延儒这个名字,再一次出现在崇祯的面前。

    要做好这些事情,自然不可能让周延儒去亲力亲为,但也不好广而告之,让太多人知道这里面的内部,于是号称‘心葵先生’的董廷献也就成为了这一切的引子,他串联起来了所有的事情。m.

    当然,要做好这一切,光靠人脉还不行,也需要大量的政治贿赂,说白了得靠钱来砸。

    那么推动周延儒成为首辅的这笔银子自然不是少数,他自己也掏不出来,于是怎么凑齐这笔钱,也落到了周延儒的这些亲信身上,包括吴昌时、董廷献,都是名声斑斑的招权纳贿者,像辽东总督范志完便送上了大笔大笔的银子。

    眼下,范志完被人告发,董廷献的第一想法就是这件事恐怕还是冲着周延儒而来,他不在乎范志完的死活,但是担心有些别有用心之人,会通过范志完牵连到周延儒身上。

    若是放在往日里,有崇祯皇帝的信任,纵使有范志完这样的事情,也不用担心会连累到周延儒,但是今日不同往日,周延儒顿兵城下却毫无作为,已经引起了崇祯的猜忌。

    听完董廷献的分析之后,周延儒心中顿时一凉,他已经产生了跟董廷献相同的判断,那就是这件事处理不好,恐怕他想活着都难!

    原因说复杂也不复杂,只跟崇祯本人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若说他周延儒不懂军事,这一点的确无可厚非,他一个文官出身,又一直待在翰林院,哪里来的军务经验?可在政务方面,周延儒也并不是毫无作为,多多少少也做了一些事情,说起来也不算很差。

    真正的问题在于崇祯,他与其他大明朝皇帝不同,大部分皇帝都是治人而不治理俗务,说白了就是想嘉靖这样,将文臣操纵于鼓掌之间,但是并不会事事亲临,这使得大明朝的政务还能有序地运转下去。

    而崇祯却是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尤其是财政和军事两大领域中,一般的大臣根本没有说话的余地,如果出了问题却又成为了大臣们的责任,周延儒也深刻明白这一点道理,眼下大明朝诸事不顺,皇帝恐怕已经在寻找替罪羊了!

    眼下还有哪个人比他更适合当这只替罪羊?

    没有了。

    从当年的温体仁开始,再到他周延儒,中间也不知任命了多少内阁大臣,多少六部尚书,但是这些人却如同走马灯一般,来去不停,皇帝从来没有认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责任,反而将所有事情都怪在了大臣们的头上,他周延儒自然也躲不过这一天。

    想到这里时,周延儒不由得悚然一惊,他甚至产生了几分后怕。

    这个难关到底该怎么过?

    .......

    次日,周延儒入宫陛见。

    “臣周延儒拜见陛下。”

    崇祯皇帝正在东暖阁内看着一封奏折,这正是周延儒之前所上奏的捷报,上面写着四月二十三日,周延儒奏报斩杀清军百余,还有崇祯皇帝当时欣喜之下写下的慰勉之词。

    可是在奏折的一旁,却又有一份锦衣卫传来的密报,上面声称四月二十三日时,官兵并未同虏作战,当时虏兵正在拆毁大明九边边墙,要将近畿地区掠夺来的子女玉帛全部捆载出境,沿途上的车马如一条长龙一般,来往络绎不绝,可是周延儒麾下的官军却丝毫不敢拦截。

    望着面前跪着的周延儒,崇祯脸上的阴霾之色却是一闪而过,他轻声道:“来人,念诏。”

    一旁的王承恩恭敬地应了一声,随后便走上前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建虏祸国,十余载于兹,万姓涂炭,陵寝震惊。凡我臣子,谁不切齿!逛来天心厌乱,运有转机。尔周延儒一向实心用命,卓著劳绩,朕甚嘉慰。其出力诸将,已饬吏、兵二部从速论功升赏。兹加封周延儒为太师,赐金币,荫其子为中书舍人,并赐红丝表里各二百匹,钦此。”

    周延儒原本诚惶诚恐的心思也终于放了下来,他顿时涕泪直下,跪在地上,道:“臣实在惭愧,实无建功,哪堪受赏?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崇祯道:“你这一次出京虽无建功,可也着实风波劳累,该赏你的。”

    周延儒继续坚辞,尤其是不肯受封太师。

    崇祯想了想,当即也点了点头,算是答应了下来。

    然而,周延儒却怎么也没有想到,崇祯皇帝给他玩了一招以退为进,明面上对周延儒恩赐有加,可是背地里却也在抓紧搜罗他的罪证.......

    不过,这也是之后的事情了。

    崇祯皇帝询问周延儒:“周卿之后,谁可督军?”

    一句轻飘飘的话,算是彻底夺下了周延儒的军权,但是他也丝毫不在意,与其在通州担惊受怕,还不如回到京城继续做首辅来得痛快。

    当然,周延儒也还算知情知趣,他没有继续在继任者上给出建议,“臣以为,此事事关重大,不妨廷推。”

    崇祯想了想,感觉也算是这么一回事,当即下令召见内阁诸臣,前来商议此事。

    说是群辅廷推商量这件事,但是真正有发言权的人不多,除了周延儒已经明确退出以外,剩下有发言权的无非就是三个人,一个是次辅陈演,一个是兵部尚书张国维,最后一个则是刚刚晋太子少保兼户部尚书的吴甡。

    之所以还有一个吴甡,也是因为这个人对军事颇为了解,之前还差点督师南下。

    随着这一次廷议的到来,几乎所有比较敏感的人都意识到了一点,大明朝的政坛将会再次迎来一次剧烈的冲击。

    周延儒,危矣!江湖烟雨秀的明末:重造大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