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儿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明第一逍遥王在线阅读 - 第20章 急行军

第20章 急行军

    按照朱梓和朱元璋的约定,【郭桓案】中的主犯自然会被杀,但主犯家属和从犯会被流放宁夏,这些人口都将属于朱梓。

    官员家属和涉事富商,懂农活的人会很少,精通手工艺的更是稀少,这就都要学习了。

    而在这个时代的农民能活到五十岁的,绝对都有一技之长,至少种地绝对是专精级别的,由这些老农教导,绝对事半功倍。

    至于铁铉担心的累赘问题,他也不担心。

    他说的明明白白,迁徙的只是那些有行动能力的老人,而不是七老八十的病秧子,能被迁徙走的前提就是有行动能力。

    你要是跟不上队伍,也就没资格被迁徙走了。

    他朱梓又不是慈善家,更不是要开养老院。

    “殿下,下官明白了,其实迁徙老人,比迁徙青壮方便,而且问题还少。”

    第三天,铁铉主动找到朱梓认错。

    他完全不能理解,朱梓堪称找死的一个举动,再加上两顿能立住筷子的稀粥后,竟然变成加快车队行进的良策。

    更加不能理解朱梓这个深宫大内长大的皇子,是怎么想到这样的办法的。

    “呵呵~我华夏民族自来就有尊老爱幼的习惯,可不是没有道理。”

    “下官受教。”

    铁铉对朱梓认真拱手一礼,确实有几分佩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殿下当是将《孟子·梁惠王上》熟读活用了。”

    对于铁铉拽文,朱梓翻了个白眼道:

    “没你想的那么高深,只是老人自有一定威严,用来管理队伍比较容易让青壮服从;并且他们又生活阅历,懂得最省力的前行和列队之法。”

    “不要忘了,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必定都经历过战乱,他们对于逃难可都是有一定经验的。”

    “……”

    铁铉眼睛瞪圆了也没想到,朱梓迁徙老人的目的和原因竟然这么简单?

    一旁的徐辉祖和盛庸竟然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显然也是信了朱梓的说辞。

    有了老人的管理,再加上徐达和盛庸都是熟知行军之人,车队速度由一开始每天十多里,提升到每天三十里地。

    很快车队就离开凤阳府,就要进入汝宁府,已经看到滔滔黄河,几个老农大着胆子找到了朱梓。

    “潭王殿下,您说的可是真的,只要第一个到,就奖励万亩良田?”

    黄河河岸旁,一老农大胆的震声问道。

    “白纸黑字,本王印章,写的清清楚楚,说的明明白白,只要百户自行组建一营,超过五百人,第一个抵达陕西银川县,只要到宁夏卫报到,便能获得奖励。”

    说着,朱梓还指了指刚刚换过的新告示。

    进入汝宁府,他还准备继续招募移民,反正发展银川乃至整个宁夏再多的人口,都不嫌多。

    “可是殿下,我们~我们没有食物,去不了那么远的地方。”

    老农和家中青壮是最早从怀远县就跟随朱梓的队伍的人,之前就跑在最前面,但是现在不得不在黄河边等着朱梓。

    就是因为粮食!

    没有吃的,他们就算想跑,也跑不动啊!

    “哦~那你们需要多少粮食?”

    听到老农的需求,朱梓直接问道,这个问题在铁铉提出【银川移民计划】的时候就考虑到了。

    而他们也一直在等聪明的百姓来提出这个问题了。

    “这个,我们一营五百多人,此去银川近两千里,怎么也要五百石粮食才够我们吃的。”

    老农说完将头深深低下,似乎怕朱梓突然发火。

    朱梓嘴角一撇,有些不屑,但还是点头说道。

    “嗯~五百石很合理,两千里路,每人百斤粮食,已经很少了。

    本王准了。”

    “铁铉安排人登记,顺便给他们一张本王的告示。”

    “遵命。”

    铁铉欲言又止,但是一路看多了朱梓的神奇操作,又将怀疑先咽了下去。

    五万多百姓在路上已经有所熟悉,并已经组成了简单的一营营队列,在朱梓这个提前给粮,还每一营借一辆马车的政策下,飞快再次重组。

    100营迁徙的移民,围着各自的马车,直接跑到了朱梓这队骑兵的前面。

    第一天,仅仅半天,整支移民队伍就前行了40里。

    “殿下,高明啊!”

    徐辉祖看着堪比急行军的队伍,都忍不住对朱梓竖起了大拇指。

    “我也看懂了,实际上从这里到银川也就一千五百多里,每人所耗粮食五六十斤也就够了。”

    “但殿下答应了百斤粮食,这些百姓必定会为了省下下粮食,拼命赶路。”

    “如此一来不仅迁徙的移民可以快速到达银川,而且到达后殿下不用为他们短时间内的粮食担心,这是一举多得啊。”

    一向沉默的盛庸突然补充了一句:“不仅取信了百姓,获得民心,还沿途做了宣传,潭王的美名会快速传播出去。”

    而徐辉祖想了想也说道:“殿下,移民的数量差不多就好,不然太子也会难做的。”

    “嗯?”

    听到徐辉祖的话其他三人都是一阵莫名其妙,这潭王移民,太子怎么就难做了?

    徐辉祖不好解释太明白,只是说了句:“太子的美名,才是最好的美名,陛下也最想听到的美名。”

    “我知道了。”

    朱梓立刻点头,这徐家不愧是求生欲满满的徐家啊。

    这是担心自己名气太高,抢了太子朱标的名头啊。

    虽然朱梓没有抢太子之位的想法,但保不齐有白痴用这个做文章,挑拨他们兄弟感情,甚至让老朱误会。

    所以,接下来的一路朱梓没有再进行移民计划,而是快速向着银川行军。

    有他的粮食,再加上经验丰富的老人带领,每天最少都能赶路80里,让盛庸和徐达直呼“急行军也不过如此。”

    其实这速度,也就是常行军的速度而已,称不上急行军。

    在古代:“常行军”为时速八至十里,日行程七十里左右;“急行军”为时速二十里左右;“强行军”为日行百里以上,一昼夜连续行军12小时以上。

    如果是受过训练训练的军户跑出这个速度,还算正常,但这是五万多以老人妇孺为主的百姓,就堪称奇迹了。

    当应天府的朱元璋收到杨贵的最新奏折时,还是那句感叹:“老八当真有造反的潜质啊!”海听疯的大明第一逍遥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