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儿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唐之表弟很给力在线阅读 - 第323章 魂归故里

第323章 魂归故里

    第三百二十三章

    战事停下,大唐朝堂上下依旧忙碌。

    占领区的人口被大部迁走,自然需要迁来新的人口来填充到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毕竟大唐拿下高句丽可不是闹着玩,也不是要宣示武力,而是要把东北地区彻底消化掉,让黑土地成为唐人的生存空间。

    地盘打下来了,自然是要开发的。

    唐军在辽东种田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当地还有几十万的高句丽遗民,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唐人迁入,用不了两百年,这里还是扶余人的天下。

    大唐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打下高句丽,可不是为了让这里的人改善生活的。

    七月的时候,朝廷调整北方行政区域划分,增设辽水道、渤海道两道。

    营口以南划归河北道,营口东至鸭绿水,为辽水道,辽水道以北无边界,府城为辽东城。

    鸭绿水以东为渤海道,府城为平壤。

    张士贵任辽水道处置使,段志玄任渤海道处置使。

    七月中,朝廷就通过报纸和广播发布了迁移令。

    迁移令规定,凡是关中、河南府、河南道、河东道三道二府的家中有非长子或是其他旁支无继承权的男丁年满二十未成家者,还有家中土地不足十亩者,需要迁移辽水道和渤海道的农场居住至少五年时间。爱阅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迁移令是政令,而不是招募令。

    政令便意味着要强力执行。

    之所以朝廷要用政令的方式迁徙人员,主要问题是因为大唐百姓近些年的日子好过了,解决了温饱问题,留在老家有吃有喝,守家待地,谁愿意跑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去生活?

    不用点强力手段,只靠自愿,估计没多少人愿意去。

    不过朝廷还是有分寸的,只是要求那些没有家产继承权的单身汉和土地不足的人迁徙,而且也没有说迁徙之后就不准回来了。

    这样一来,百姓的抵触情绪就要小很多了。

    果然,迁移令发布,报名的人还真不少,很快就有三万多人通过海陆交通到达了东北的农场安置下来,成为了农场的雇工。

    能有这么多人自愿报名不难理解。

    大唐实行的是嫡长继承制,很多孩子多的家庭条件又不太好,尽管吃喝不是问题,但是想过更好的生活就有些难了。

    这还是嫡长子的处境,家中的其他孩子的处境更差,不少人想要娶老婆都够呛,况且迁移之后还能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离家去闯一闯兴许还能过上更好的日子,所以很多自觉在家乡没什么发展前途的人便选择了到东北的农场去试试。

    自愿迁移的人中还有一部分是无地少地的农户,他们平时靠着给地主租佃土地生活,反正是给人家当佃农,貌似给朝廷当佃农更靠谱一些。

    毕竟李世民这些年积攒的口碑还是很好的,百姓对皇帝明显更信任。

    忙活了一个多月,只有三万多人迁移,这对急需主体人口的朝廷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且第一批迁移潮之后,报名的人越来越少。

    负责迁移工作的李承乾觉得压力有些大。

    于是他就找来一帮自己的幕僚研究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朝廷不能真的强制百姓迁徙吧?

    可是该怎么办呢?

    看着满脸愁容的幕僚们,李承乾有些失望。

    “这些人的思维太死板了。”

    叹过气,他觉得还是自己的师兄弟们比较靠谱,便挨个给他们发电,询问他们的意见。

    宋光最先回电:

    “若是陛下允许,小弟可以从高原道调一批人北上,高原道南部虽然富饶,但是条件与东北比不了,相信陛下要是同意,会有不少百姓愿意过去。”

    李承乾觉得可行,就向李世民汇报。

    李世民却是认为从高原道迁移人员有些违背自己与吴正义的初衷,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发电讯问吴正义。

    出乎意料的是,吴正义想都没想就赞成了宋光的提议。

    按照吴正义的说法:“高原道的百姓经过这些年的时间,逐渐适应了大唐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大唐很是认同,已经与真正的唐人没有多少区别,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恶劣,朝廷不能亏待自己人。”

    李世民想了想,又咨询了房玄龄等人,觉得吴正义说的有道理,便答应宋光,从高原道迁移五万人到辽水道和渤海道。

    但是人口数量还是差的远呢!

    李承乾想要吴正义出手帮忙却是遭到了拒绝。

    吴正义用长者的口吻对他说:“雏鹰长大了就要自己去飞翔,能教你的都教你了,你要学会学以致用。”

    李承乾无奈,自己想不到办法,只好继续骚扰师兄弟。

    其他人都忙着呢,哪有心思听他抱怨?

    但是面对他的夺命连环call,不堪其扰的柴哲威回电道:“弟呀,人性贪婪,你看看人家需要什么就给什么呗,我这里可是忙得很,这里的高句丽娘们太狠了,没了男人就来骚扰军士,这几天我快被烦死了。”

    李承乾看着表哥的回电,突然福至心灵。

    他到归化司找李佑要来了东北两道的人员统计资料研究起来。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留在东北地区的高句丽百万遗民中,竟然只有不到三十万的青壮!

    刨除年纪大的,未成年的,育龄女子中竟然有近二十七万是单身!

    看到这个数据,李承乾背后升起一层冷汗。

    “表叔,你到底在高句丽做了什么呀?”

    因为他在第二阶段作战开始前就回到了长安,对第二阶段的战场情况了解仅限于兵部的战报,而兵部的战报上只有部队的调动情况和物资消耗、人员装备损失等信息,对于战果等信息的记录只有“不详”两个字。

    李承乾知道无名军团在高句丽大开杀戒,但是却没有具体的概念。

    如今看到这份归化司的人口统计数据,他脑中不由出现了一幅尸山血海的地狱场景。

    他忙摇摇头,把自己脑中的画面摇散。

    这些事情不能提,更不能从他的嘴里说出去,注定只能跟着所有知道真相的人一起消散在时间的长河之中。

    不过他还是找到了吸引唐人迁移东北地区的密码——

    迁徙送媳妇!

    大唐虽然因为隋末的战乱导致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但是远不如高句丽那样夸张,找不到老婆的单身狗还是有不少的。

    这部分人的条件普遍不太好,属于那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情况,而且普遍年纪比较大了,急需延续香火,娶老婆对他们来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只是这种事情好说不好听,不能光明正大的由官府来操作,只能走私下的渠道。

    不过消息要有一定的真实性才能让百姓相信,流言和小道消息在受教育人口逐渐增加的大唐早已经失去了其本身的作用,只有相对正规的渠道透漏出去的信息才有可信度。

    不太好忽悠的唐人最信任的信息渠道是什么?

    当然是遍及全大唐的广播系统和邮驿点发售的正规报纸呀!

    定时定点听广播和说书人讲报纸内容可是唐人闲暇时最爱的娱乐项目。

    李承乾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很擅长传播学的李泰。

    李泰只用了半个小时就制定出了一套吸引百姓前往辽水道和渤海道定居的宣传计划。

    于是,以贞观报为代表的官方媒体上突然就出现了大批鼓动单身狗们迁移的软文。

    崇仁坊退伍老兵老王因为战时受伤,断了一只手臂,身残志坚的老王虽然没了一只手臂,导致他一直讨不到老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主动报名迁徙位于延津城的延津第二农场,成为了一名农场保安。

    他从军中培养的专业素质和坚毅的品格很快得到了农场负责人看中,提升为农场东区的安保小队队长,带领小队队员多次击退北方靺鞨人的骚扰。

    可就是这样的一位硬汉,却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被一个当地的寡妇偷袭,失去了保护了三十多年的贞操。

    这到底是道德的沦丧还是普法教育缺失引发的悲剧?

    最让人气愤的是,对老王施暴的寡妇倒打一耙,告到归化司,要求老王要对她负责。

    单纯的老王在遭受到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伤害之后却是以博大的胸怀原谅了寡妇,并肩负起了照顾寡妇的责任,在延津第二农场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兖州青年许某,因为家中兄弟多,条件也不太好,思慕村中邻家女子却因无田无房遭到女子父母反对,一气之下迁移辽东,因为读过一些书,长安官话又说得好,许某经过考核,顺利担任了归化司的语言教习,专门教授当地人长安官话,一下子成为了归化司的正式吏员,前途不可限量。

    许某不单是有了出路,还遇到了爱情,很快便与当地的一个女子成婚,没多久,夫妻俩便有了爱情结晶,明年他们便会有一个宝宝了。

    许某深感自己肩头有了责任,工作更加努力,还准备参加贞观二十二年的科举。

    许某对记者说,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广播之中,每天的新闻播报之后,会播放一段迁移东北地区人员的采访录音,把那里的一些情况告知大唐的百姓。

    ……

    一篇篇专访出现在报纸上,有图有真相。

    一段段录音播放,受访人感情真挚。

    有意无意间便在唐人心中将新设立的两道描绘成了机会遍地,顺便还能解决个人问题的福地。

    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铺天盖地的软广告中的生动“实例”很快就让很多人动心了。

    迁移=好工作=有老婆

    这个公式很快得到了许许多多单身男士的认可,迁移潮再次出现,而且来的很猛烈。

    截止十月底,归化司收到的迁移申请就超过了二十五万,加上高原道迁移的人员和将要留在当地驻扎的唐军士兵,基本已经达到了迁移所需要的人口,朝廷立刻暂停了报名通道。

    想要迁移的其他人只能等第一批的名额了。

    顺利解决了迁移内地人口到新设两道的问题,进入半岛的唐军依然没有动作,除了定时进行山地战训练,防御为收复地区的乱民捣乱,没有任何一支部队越过现有防线。

    金德曼先是亲自到长安,而后去了平壤,与李世民和吴正义商谈。

    这次两人没有拒绝和她会面。

    三人在会面时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只等高句丽之战彻底结束之后,开始两国的合并事宜。

    百济那边依旧是像热锅上的蚂蚁,失去和大唐沟通的渠道之后,义慈王基本上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

    他将自己的家人秘密送到金城,并把国库里不多的财物一起交给了金德曼。

    他作为国王,没有离开,而是指挥百济军队镇压暴民,尽可能维持着百济最后的尊严。

    贞观二十年大朝会上,前隋大将军麦铁杖后人上表,请朝廷迎回前隋时战死高句丽的数十万将士遗骨,让英魂魂归故里。

    吴正义、李靖等人附议。

    李世民也想早点了结前隋的遗留问题,便当场答应下来,着兵部、礼部操办此事,并从内帑出资五千贯,于各地修建英魂庙,安置这些前隋将士。

    此举得到了朝堂和民间的一致称赞。

    前隋三征高句丽是所有汉人心中的一块心病,哪怕是过去几十年的时间,哪怕是改朝换代,都不能消除人们心中的执念。

    那些牺牲在异国他乡的英魂需要魂归故里,哪怕高句丽现在已经是大唐的国土了,哪怕是当年的亲历者没剩下多少,这件事也必须要做。

    这既关系到大唐的正统,也关系到大唐百姓的感情。

    李世民刚登基的时候就和高建武沟通过这件事,高建武没有答应。

    唐灭突厥后,李世民重提此事,以区廷所率水师撤出卑沙城为条件让高建武松口了,但是吴正义却说不着急,他要让那些前隋将士看到他们最想看到的一幕,还要让那些找不到遗骨的将士的归藏之处不再是异国他乡的土地。

    所以这件事也暂时搁置了下来。

    如今的高句丽名存实亡,是时候完成这件必须完成的事情了。

    正巧麦铁杖的后人提出此事,吴正义说的条件也达到了,那就让那些将士魂归故里吧!

    他们等的太久。

    太久了……楼顶望远的大唐之表弟很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