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儿小说 - 历史小说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在线阅读 - 第三百六十五章 四大炮台

第三百六十五章 四大炮台

    随着第四师拿下了应天府江北地区,也就是和金陵城隔了一条长江的江浦城后,又顺势拿下了几乎被明军主动放弃的六合。

    由此,也就初步把明军彻底从金陵城长江北岸的明军给驱逐了出去,不用担心明军在长江边上直接架设重型火炮,直接轰击金陵城一带的长江江面,甚至直接夸奖轰击金陵城了。

    嗯,之前明军在长江北岸的时候,就会偷偷摸摸的架设火炮朝着金陵城外的长江江面进行炮击,实际伤害没多少,但是侮辱性极强。

    如今第四师顺利拿下长江北岸的江浦一带,也就能能够更好的确保金陵城战略安全,为此,大楚帝国还在江北设立了一座新江防炮台,就在长江南岸的阅江楼炮台对面,部署有四门十四斤重炮以及八门九斤重炮。

    如此,金陵城东部的长江南北两岸,都会有一座炮台,统称为金陵东炮台,整个金陵东炮台一共部署有十四斤重炮十门,五斤到十斤的各式火炮二十二门。

    总计为三十二门重炮。

    为了确保长江中游的安全,避免明廷水师沿江而上威胁到金陵城的安全,大楚帝国不仅仅在金陵城构筑了江防炮台,同样也在镇江府圌山、常州府江阴、松江府吴淞这三个地方构筑了炮台。

    镇江府的江防炮台,尽管构筑时间不久,但是形成战斗力却是非常快速,在楚军刚拿下镇江后没几天,楚军陆军就已经在这里构筑了一个简陋的炮台,并部署了十多门火炮,后续又特地抽调了一批二十多门火炮增援该地,目前镇江炮台总计有火炮三十多门。

    火力密度一点也不比金陵炮台差,只不过这些炮台,暂时还是以野战炮兵阵地而存在,防御能力还稍微差了些。

    常州府江阴炮台,这里因为江面狭窄,地势也比较良好更加适合构筑为大型江防要塞。

    因此在这里楚军不单想要构筑了一个大型的江防炮台,还构筑了面向地面进攻的大型堡垒,甚至还打算在江阴背面开辟一个海军基地呢。

    这是一个同时可以打击江面,并抵抗地面进攻,驻防海军战舰的大型综合要塞。

    而在大楚帝国高层心中,江阴炮台的重要性,更要超过镇江东炮台乃至金陵东炮台。

    这地方,才是封锁长江,避免敌军战舰沿江而上的最佳战略要地。

    所以江阴炮台的设计规模非常庞大,预计构筑上百个炮位,并且其中绝大部分还会是重炮炮位。

    甚至不少炮位都是按照还在开发中的十八斤重炮乃至二十四斤重炮来设计并建造的。

    只不过整个工程量会非常庞大,再加上目前大楚帝国的重型火炮产能也有限,估计哪怕是现在这种紧张的战争时期里,最少都需要一年以上的工期。

    因此暂时来说,江阴炮台和镇江炮台一样,说是炮台呢,但实际上就是一个野战炮兵阵地……

    火炮倒是有不少,足足有四十多门,这主要是海军那边出力,拿出了一部分火炮用于该炮台。

    最后则是松江府的吴淞炮台,这个炮台比较特殊一些,因为这个炮台其实并不是为了封锁长江的。

    这地方已经是长江入海口了,整个入海口江面几十公里呢吗,哪怕是只计算吴淞炮台到对面崇明岛那也是十几公里宽呢。

    就以当代的火炮有效射程来说,根本不可能封锁这么宽阔的江面。

    这个吴淞炮台,其实是用来封锁松江府境内的黄浦江的,阻挡敌军的战舰沿着黄浦江杀入松江府腹地,再沿着水网深入江南腹地。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为此,大楚帝国在这里构筑了吴淞炮台,并且和江阴炮台一样,同样也构筑了驻防堡垒,驻防了足足数千人的兵力。

    大楚帝国陆军核心主力部队的第一师所属第四步兵团就驻防在这里。

    上述的金陵城、镇江、江阴、吴淞一共四座大型江防炮台,就是最近几个月来楚军为了构筑长江江防所做的努力了。

    为此大楚帝国砸下去了不少的人力物力。

    人力都还好说,这年头啥都缺,就是不缺人,大楚帝国东进的时候,抓获了大批的战俘,其中部分被挑选整编为守备军士兵,但是大部分还是被编入了各种各样的屯垦营、建筑营。

    并且因为江南地区可供屯垦开发的荒地也没多少,再加上需要施工的地方不少,比如皇宫、各大炮台、兵营等等,因此很多都是被编入了建筑营里。

    除了这些军方直接控制的建筑营外,其实民间里也有大把吃不饱饭,只要给一口饭吃就来干活的青壮民夫可供使用。

    比如建筑吴淞炮台的一万多工人里,就有半数是在当地雇佣的青壮。

    而雇佣的工钱也很低,一天三顿,两顿干饭一顿稀饭……然后没了!

    至于额外的工钱那是别指望了。

    然而就这,还是大把人来干活!

    尤其是农闲的时候,这些青壮力来干活也不是说为了赚钱什么的,纯粹就是为了吃口饭,给家里减轻口粮的负担。

    大楚帝国不仅仅在吴淞江修炮台的时候这么干,其实在其他地方进行其他一些大规模,会在农闲的时候大规模招募农村里的空闲青壮进行施工,一方面是为了降低人力成本,另外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农闲时期的青壮们一条打零工填饱肚子,以便给家里节省一些口粮。

    哪怕是平日里,也会有一些活不下去的青壮来干活。

    因为人力成本很低,因此大楚帝国建设四大炮台的时候,花出去的工钱没多少,倒是供应这些工人们吃的粮食稍微麻烦一些,这个麻烦并不是说没有粮食,而是运输粮食比较麻烦。

    单纯粮食的话,这点对于控制了长江流域重要产粮区的大楚帝国来说也不是什么问题。

    自从占据楚北之后,大楚帝国官方就没缺过粮食。

    楚北、楚南、江西赣北赣中、江南、浙北。

    看看大楚帝国占据的这些地方吧,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是传统意义上的鱼米之乡。

    只是这些粮食都是分散在各地的,大楚帝国通过税收的方式,让民众自行把税粮挑运到镇上的税务所。

    当地税务所把征收上来的粮食会当场移交给财务科纳入国库管辖,并按照官方的粮食收购价折价记账。

    这也是为什么大楚帝国征收农业税的时候,是征收实物税,但是统计的时候却是以银两为单位进行统计的缘故就是在这里了。

    纳入各地财务科的粮食,会和其他纳入国库里的物资区分开来,并移交给储粮司进行储存或贩卖或用于俸禄发放。

    众多的粮食被集中到各个县城里后,其中部分会在当地里贩卖,以供应当地非农业人口。

    还有部分则是会调运到外地缺粮的地方,比如说非农业人口更多的府城、省城等,不过这些都是正常的商业行为了。

    还有部分,则是会在各地官方仓库里储备起来,充当战略储备粮食,用以灾荒或其他需求的紧急粮食需求,并且这些粮食按照规定每年都会进行新粮换旧粮的替换。

    最后还有一部分运输比较便利,尤其是靠近长江的地方,这些地方的粮食往往会被集中起来到沿江码头仓库,然后被进一步船运到各地,不管是充当军粮,还是用于赈济粮食,又或者是供应外省城市等等。

    粮食在征收再到储粮司的运输管理,都是有着一整套完善的流程。

    然而即便如此,粮食的运输成本也不小,尤其是河运不便利的地方,粮食根本就没办法大规模外运。

    成本太高昂了!

    好在大楚帝国东进后,获得了江南地区本地的大量粮食,同时江南地区的水网很不错,哪怕是难以利用长江下游的扬子江流域,但是依旧能够通过其他水网,尤其江南运河一路连通众多江南城池,而江南运河又能通过浙东运河,继续向东延伸,一路连接到宁波。

    如果再把和运河相连的大大小小众多溪流,湖泊也算上去的话,那么基本上能够覆盖大半个江南。

    通过船运,大楚帝国不仅仅能够把弹药、兵力便捷的调动到江南各地乃至到浙江地区,同样也能够利用江南水网,把江南地区的众多钱粮汇集起来。

    而这也是大楚帝国为什么要在吴淞,要在江阴,要在镇江建设大规模炮台的缘故。

    吴淞炮台,是为了避免明廷水师杀入黄浦江,进一步破坏江南水网交通网络。

    江阴炮台和镇江炮台,它们都能扼守长江,进而把明廷水师堵在外头,不让明廷水师能继续肆无忌惮的闯入镇江区域,继而破坏大楚帝国的长江-江南运河这一条生命交通线。

    对于明廷而言,镇江是漕运上的重要关节点,因为漕粮通过江南运河的汇集到镇江后,再通过长江抵达北岸的扬州,进入京杭运河杭州段。

    同样的,对于占据了江南,并开始深入浙江的大楚帝国而言,镇江同样而言是交通要道,战略节点。

    大量物资,尤其是武器弹药都会通过长江河运抵达镇江,然后再从这里通过江南运河,分发到江南各地乃至浙江。

    同样的,大量钱粮也会通过江南水网-江南运河进行汇集到镇江,再通过长江运回金陵城或者其他地方。

    镇江,对于如今的大楚帝国而言,就是一个不容有失的战略重地。

    为此,大楚帝国才在镇江构筑了一个炮台,并部署了数千人的兵力在这里。

    如果纯粹是为了江防的话,其实在江阴那边还更加适合,之所以还在浙江构筑炮台,那是因为镇江对面的扬州还在明军控制下,扬州那边的明军也还是有水师的。

    这要是不弄个炮台,人家明军水师三天过来就过来晃悠一圈,这镇江水运也就别要了。

    上述的四个江防炮台,哪怕是对于大楚帝国而言都算是大工程了,这倒不是说基础设施比较难搞,即便是计划中的包括江防炮台、要地防御、海军基地,三位于一体的江阴要塞。

    其土木工程纵然庞大,但是实际成本也不会太高,甚至加把劲的话,估计年把时间也就差不多可以搞出来了。

    但是真正的难题不在这里,而在于上头的火炮。

    通常来说,拥有这些江防炮台里的火炮,自然是清一色的长管重炮的。

    九斤火炮都嫌小,最好是十四斤乃至十八斤,二十四斤等重型加农炮。

    但是,这些重型加农炮的产量却是有限啊!

    说实话,在东进战役之前,甚至在拿下金陵城之前,大楚帝国的军方也好,工业部也好,都是没有太多的考虑到大口径长管加农炮的研发和生产工作。

    因为汉天兵工厂,襄阳兵工厂的火炮总产能是有限的,当时的工业部下属各兵工厂,连海军所用的九斤舰炮以及十四斤舰炮都造的很少,绝大部分的产能都是用以生产两斤半、五斤、九斤野战炮的。

    东进战役发动之前,整个大楚帝国里所生产出来的十四斤重炮,也就四门!

    并且这四门十四斤舰炮,本来是作为海军预定的大型战舰所使用的,但是后来大型战舰没影,加上东进战役里陆军攻坚的需求,因此这四门十四斤舰炮被安装上了野战炮架,被陆军当场了攻城重炮使用。

    后来又被拉倒了阅江楼炮台上充当江防重炮使用。

    等到拿下金陵城后,面临着明军水师随时都能杀过来,而海军那边又不够给力的情况下,大楚帝国第一次深感有江无防的尴尬。

    金陵战役后,罗志学亲自下旨,要求工业部方面加速大口径长管火炮的研发以及生产工作。

    如此,大楚帝国那边才算是开始了大规模研发以及生产重型火炮。

    汉天兵工厂那边的九斤舰炮生产线以及十四斤舰炮生产线,被单独划分了出来,设立了重型火炮厂,以和原来的火炮厂进行区分。

    后续,汉天火炮厂,将会专心于各类野战火炮的研发和生产。

    而重型火炮厂,将会专门研发并生产用于要塞、战舰上各类火炮的研发和生产。

    之所以要特地分开来,主要是这两者除了都是火炮外,其他各方面的差别都非常大,甚至对火炮的性能要求很多都是相冲突的。

    比如说江防炮台要用的火炮,自然是要打的更远,威力更大的火炮,至于重量,机动性这些基本可以忽略!

    这和陆军方面的野战炮极度注重机动性能,为此可以牺牲威力和射程是相冲突的。

    为了互不干扰,加上火炮厂的规模越来越大,管理上也越来越臃肿,工业部干脆把汉天兵工厂下属的火炮厂一分为二,分别设立汉天火炮厂、汉天重型火炮厂。

    不过上述两厂,依旧嫡属于汉天兵工厂管辖,以方便统筹各种资源。

    经过数月的努力,汉天重型火炮厂也是终于拿出来了自己的成果,不仅仅大幅度提升了九斤加农炮、十四斤加农炮的产能,而且还制造了四门十八斤的加农炮。

    如今,运输这四门十八斤加农炮的运输船已经抵达了金陵城码头,并等待海军护航船只的配合,等海军护航船只抵达后,这艘运输船将会继续南下镇江等待。

    等待一个适合的安全时间,以避开依旧活跃在镇江以东水域的明军水师,把这四门巨炮运输到江阴要塞去。

    趁着这艘运输舰停泊在金陵城码头的时间里,罗志学也是抽时间去看了看。

    毕竟这是大楚帝国,乃至是华夏历史上,打造出来的最强悍的巨炮,之前该炮搞出来第一门样炮进行试射的时候,因为距离太远,罗志学就没能亲自去看了。

    这会,在码头上看看也是好的。

    而低下的人,在得知了罗志学要前往码头查看这一批运往江阴炮台的重炮后,并且对其中的十八斤巨炮很感兴趣后。

    竟然是连夜组织人手把船上的一门十八斤火炮给吊装了下来,然后拉到码头边上的空地里,想要给罗志学来一番试射表演……

    很明显,这肯定是工业部还有军械部的相关官员搞出来的,不外乎就是想让罗志学看过试射后,心情一好来个重赏……

    对于他们的小心思,罗志学也没多说什么。

    虽然他一开始没打算看试射,只是到船上看一看实物,除了满足自家的好奇心外,更多的还是为了体现自己对重型火炮的重视,让下面的文武官员们也重视起来。

    毕竟以后江防也好,战舰也好,可都离不开这些重型火炮呢。

    但是属下既然把火炮都拉出来了,这看一看试射。

    当抵达了东城郊码头边上的空地上,军方已经把这一片的地方全部都给包围封锁了起来。

    而当罗志学抵达此地的时候,预计参与试射的火炮也不止一门十八斤重炮了,还有一门十四斤重炮,两门九斤重炮。

    此外陆军还临时拉了几门九斤、五斤野战炮以及一些臼炮过来凑数。雨天下雨的老子就是要当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