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儿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人,得加钱在线阅读 - 第六百五十一章 有圣祖在,不必担心钱

第六百五十一章 有圣祖在,不必担心钱

    永平府既要承担分地到户试点工作,也要承担清理官吏队伍的试点工作,栓柱这个永平知府的工作不可谓不艰巨,然而这两个工作其实是有共通性的。

    共通在哪?

    就是这两个工作都需要一支精干的干部队伍去执行。

    如此,就涉及到人材培养问题。

    一直以来,对于人材队伍的建设,贾六都不怎么重视。

    主要原因是他一直在军中活动,要不就是在景区管委会干活,于底层,尤其民政这一块根本没有插手的机会。

    军中的人材和地方的人材显然不是一回事。

    李会长倒是意识到人材队伍于共进事业的助力,因此在四川大刀阔斧整顿全省官员队伍,使得四川省在编近乎八成官员全部加入共进会,由此确保了共进会对四川的牢牢控制。

    但时代的局限性,同样也让李会长只将工作重点放在县级以上官员,对于乡村治理依旧是沿用过去的制度。

    由此引出一个问题,就是占据人口多数的乡村百姓,实际对于四川省的建设工作并不积极,或者说在百姓眼里官府的事情与他们无关。

    说白了,乡村这一块,依旧是一潭死水。

    都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对百姓来说,春江水暖了,他们可能也不知道。

    信息渠道受到限制,眼界见识受到限制,一切还同过去一样,官府说干嘛,他们就干嘛。

    只要还能有一口饭吃饿不死,大多数百姓不会主动去改变自己目前的生存状态。

    甚至对于勇于吃螃蟹的人,百姓们还会耻笑,说此人是个二流子,败家子,又或不学好什么的。

    这个现状从有国家这个概念起,便一直沿续下去。

    无法有效动员乡村,注定四川现在的发展可能比过去加快,但到最后也不过是一个传统概念中的大省而矣,了不起赋税翻几番,年入库四五百万两,跟直隶、浙江、山东差不多。

    再多,也不现实。

    如果不是因为要分旗田到户,贾六这个直隶总督或许也不会想到对广大农村地区进行改革,建立一支精干的基层人材队伍。

    几百万亩土重新分配,涉及到永平府的几十万汉人佃农,没有一支精干的基层队伍,怎么可能把这件事快速有效的落实到位。

    想要在直隶大搞改革新政,也离不开对乡村体系的动员,以及挖掘乡村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如果占据人口多数的农民无法消化工业化的成果,那么贾六的新政必定是失败的。

    因此,一支忠诚于他的精干基层队伍,不仅能帮助贾六完成对农民的直接领导,更能为他的新政提供无限人力、广阔市场,同时也能为直隶提供规模更大的赋税资金,最终百姓们用抬轿子的方式把贾佳大人抬入紫禁城。

    有百姓拥护,这个皇帝,贾六想不当都不成啊。

    一切,看着不相干,实际都是相辅相成的。

    很自然的,这个涉及到新政改革的乡村人材培养工作也当立即试点运行,借着总督大人为无地汉人分地的东风,全面推广下去。

    “所谓国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为了让栓柱了解培养人材,建立基层干部队伍的重要性,贾六首先就得让他晓得历朝历代行政体系运转的规则。

    贾六问:“国权便是皇权,自古朝廷统治基本到县为止,县以下几乎没有领正俸的官员,那么我问你,既然皇权不下乡,乡村乃至深山老林的农民是如何缴粮、缴税,官府又是如何拉丁抓差的?”

    栓柱道:“不是靠乡里保甲,还有三班六房么?”

    乡里保甲则是明代的制度,清承明制沿用了下来,就是对于乡村地区,县级官府是靠保长、里老人来对农民实现管理的。

    不管是清查户籍,完纳赋役,还是维持地方治安,都需要依赖这些保里长。

    如果说“三班六房”是县里的大小局单位,保甲里老就是下面的村镇机构。

    “三班六房”问题,贾六曾和直隶布政老杨探讨改制的可能。

    目前受资金限制,尚不能推广,但将来这件行政体系的改革一定要是提到议事日程上的。

    保甲、乡约在明代的时候是由地方自己推选,但不是由百姓推选,而是由当地的士绅地主推选。

    换言之,明代的保甲长们其实是乡绅代言人,只有符合乡绅利益的人才能担任这个角色。

    清代对此进行了改革,就是不再由地方推选保甲长,而是由州县官员直接任命撤换。

    看着是加强了皇权在乡村地区的统治,实际换汤不换药。

    因为州县官又不知道谁人能当保甲里长。

    所以,呈递到老爷桉头上的人选名单,还是由地方的乡绅拟出来的。

    地方乡绅又恰恰是阻碍官府对基层治理的最大障碍。

    很多时候老爷们必须要同乡绅商量着办,而不是以为一道行政命令就能达到目的。

    乡绅们不答应,老爷都得换人。

    因为,老爷们可以随时换,乡绅们可是世代永相传,于土地之上形成了根深蒂固,错综复杂的利益网。

    打击乡绅,对于官员而言不是一件好事。

    贾六虽是直隶总督,也不可能和全省的乡绅为敌。

    毕竟,自古以来乡绅就是统治体系最重要的一环,甚至是最基础的一块。

    好在,拿永平府试点诸项工作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这个地方实际不存在什么乡绅势力。

    因为,永平府所有的土地都属满洲正白旗所有,如此当然不存在汉人地主士绅。

    即便有,也是旗人的代言人。

    就是那帮在旗庄充当监工,或者包工头的包衣们,这帮人也是永平府保甲里长的主要组成部分。

    用包衣乡绅形容他们可能更准确些。

    而这些包衣出身的乡绅,根本无法与贾六抗衡。

    老满他都不怕,况一帮包衣呢。

    针对这一利好情况,贾六指示栓柱这个新任永平知府,绕开这些包衣保甲长们,重新委任新的基层管理队伍。

    主要是从无地汉人佃户中委任,识字最好,不识字也可以,年龄没有限制,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这个人必须得到同村邻居的拥护,而不是得到那些包衣乡绅的认可。

    贾六问栓柱:“你还记得我在大沽水营搞的士兵推选制度么?”

    栓柱也是聪明,立时明白少爷的意思:“让无地汉人同那水营士兵一样推举保甲长?”

    “不错,让百姓自己推举,但不叫保甲长,而叫委员。”

    贾六的意思是村设村委员,乡设乡委员,大些的集镇设镇委员。

    这些委员直属县令。

    有些交通便利的地方集镇规模大的话,可以让县一级的左贰官直接驻镇兼任委员。

    不管哪级委员,都要有相应的办公场地。

    村里简单,茅草屋一间,或者委员自己家就可以。

    乡、镇委员可以给一些资金建个平房什么的用作办公处,这些办公处直属县主官,可配一两名书办、门子、快手、民壮等,但不要超过20人。

    左贰官兼任镇委员的地方,另再配帮役、捕役、轿夫、马夫等,不超过40人。

    说白了,贾六是要在永平试点建立村、乡(镇)、县三级管理体系。

    这其实是明清江南地区的做法,因为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有的市镇人口比其它地方的一个县人口还要多,高达二三十万的都有,如此自然需要官府专门派“命官”驻镇治理。

    如县丞驻,主薄驻,典吏驻,级别最高的甚至有五品同知驻镇的。

    本质上,左贰官驻镇,相当于镇长入县常务的意思。

    不论哪朝哪代,官府体系大多近似,不过说法不同。m.

    与此同时,贾六要求栓柱在永平府城开办一所永平府基层干部学校,以府名义于各县发榜招募童生以上读书人,或识字超千人员,年龄16以上,40岁以下。

    不论出身,不论贫贱,不论是否旗汉。

    这些“干部”以半年期为一学期,主要教导民政相关知识,学成之后即分配到村委员处见习,以半年或一年为考核期,逐次提拔到上一级委员处,或县衙三班六房处任职。

    这些速成的“干部”不是官,而是吏,就是用于充实基层行政的人员。

    至于将来是否由吏入官,则要看贾佳大人能走到哪一步了。

    等这些速成干部学校的吏员完全掌控一县、一府乃至一省的官府运转体系,那贾六真就能做到一道命令,全省动员了。

    人材培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当然,贾六这边是给出大体思路,具体落实还要看栓柱这个知府老爷。

    他对栓柱是放心的,对其能力也是认可的,栓柱真能在永平府将这些艰巨工作做好,总结出一套可行的经验模式用于全省推广,将来肯定有资格睡他的皇陵。

    “桂图等人,我就不见了,相关桉卷回头你报到老杨那里...永平的事情丁副主任同你对接,需要什么,按程序报上来便可...”

    贾六不无期待的看着栓柱。

    一听少爷要走,栓柱赶紧问少爷是不是回保定。

    贾六说他打算十月份回保定。

    “那少爷去哪?”

    “我去盗...景陵那边来信说圣祖皇帝的陵寝有地方已被积水完全渗透倒塌,礼部和工部要派人前往维修,我身为东陵总管大臣,得亲自去看着才放心。”

    贾六鼓励的一拍栓柱肩膀,“好好干,放手干,大胆干,钱的事情不用担心,有圣祖爷呢。”傲骨铁心的大人,得加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