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儿小说 - 历史小说 - 汉世祖在线阅读 - 第235章 难以乐观

第235章 难以乐观

    北伐进行目前阶段,不论战局如何变化,不论各条战线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大汉朝廷始终是初心不改,一切都按照既定的计划安排,向着最初的战略目标前进。

    因此,不管其他几路汉军进展如何,都不是大汉中枢所重视的,成固足喜,败也无伤大雅。战争时期的大汉朝廷,为政重心基本都放在战争上,朝廷各部司衙门,大多围绕着北伐展开工作。

    而其中,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辽东的战事了。没办法,为了实现攻略辽东的初步计划,朝廷在辽东战场的投入太多了,庞大的东路军,与其配套的人物财,疯狂地吞噬着大汉的国力。

    由于相对近的距离,以及更加通畅便利的交通情况,大汉朝廷这边,收到来自辽东战场的奏报也更多,更及时。

    不过,在东海水师登陆半岛建功,消灭近两万水陆辽军,接连收复苏州、复州、宁州之后,整个辽东战局就逐渐陷入了僵持的局面。

    西线锦州,由于耶律休哥的顽强坚守,以及辽阳从后方不断的支持,赵匡胤大军,仍旧受挫于坚城之下,不得进展。

    这一点,在朝中引起了一些议论,毕竟坐拥内外主力,人物力充足供应,军械利器也优先转运配给,却拿一个小小的锦州城没有办法。

    此前,行营至幽州,赵匡胤足足歇了半个多月,用整训准备做借口,延误进兵。如今,兵临城下了,打了一个月,却不得寸进。

    中枢后方的大汉官僚们,怎么可能会没有想法,大汉过去的胜利,不只提升了将士的自信心,也让文臣们骄傲起来了。

    在他们看来,以大汉如此雄厚的实力,善于攻坚的能力,怎能受阻于区区锦州。一个锦州城,就这么难打,那打辽阳,收复整个辽东,乃至海东地区,又要费多大的劲。

    于是,政事堂收到关于辽东战事的奏疏便多了,很多甚至直接呈到垂拱殿御案,这其中,不只有文臣,还有一些将领。

    对于赵匡胤的非议,也就开始多了起来,当然,也只有针对赵匡胤,可没人敢把矛头指向作为主帅的太子殿下。

    临阵换帅的建议不敢提,但是让刘皇帝下诏,催促鞭策赵匡胤,给行营施加压力,类似的奏疏,倒是不少。

    对于朝中的议论,刘皇帝是看在眼里,听在耳中,自然是没有怎么作理会。乱军之举,以刘皇帝的眼光与器量,自然不会去做。

    刘皇帝自己也有些认识,很多人都只看到了大汉的情况,却忽视了辽国,忽视辽东的实际情况。辽国发展了这么多年,与大汉的交流也不曾少,人家也是在进步的。

    因此,些许挫折,不足为道,这点耐心,刘皇帝还是有的,过去打仗,半年起步,自秋及春,也不是没有过。

    而根据枢密院那边的推演,东西两线,只要一边取得突破,那东路军兵进辽阳,就基本不会遇到太大的阻碍了。而没有地理上易守难攻的优势,辽阳虽然是辽东京,但未必比锦州更难攻克。

    不过,虽然刘皇帝能够放宽心,守静心,受阻于锦州城下的现实问题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需要去解决。

    现如今才夏中,还有足够的时间,但如果拖得再久些呢?倘若拖到入秋,加上进军之耗,还有多少时间用来打辽阳,收辽东?若是拖到入冬,那就可以直接弥兵罢战,宣布北伐失败了......

    是故,不管刘皇帝表面多么淡定,心中又岂能没有一点想法?只不过,他不愿意给前线将帅们施加过重的压力,隔着两千里地,去干涉行营作战决策。

    至于将帅问题,对赵匡胤的能力,刘皇帝是不怀疑的,忠诚方面的疑虑暂时还不影响对他的任用。不过,在刘皇帝脑海深处似乎浮现出这么一个模糊的记忆,赵匡胤有挫败于坚城的传统......

    同属东路军下,归北伐行营节制的海路,倒是给了朝廷一个惊喜,尤其是秋风卷落叶一般,横扫半岛,挺进辽东湾,封锁辽河口。

    这则捷报的传来,足以让朝廷感到振奋,也正是东线的顺利,才引得朝中那般大的反响海路虽然属于战略性的决策出击,但毕竟只是偏师,受到行营节制。两相一对比,自然就显得西线的“无能”了。

    在东线首战告捷后,行营在兵力配置上,也按照此前的计划推进着,自燕山道武清港以及河南道莱州港,后备兵力从容地通过海路运抵辽东。朝廷也在军需上,则继续筹措调度,加大供给。

    到四月底,大汉在辽东半岛上,已集水陆大军九万余人,虽然在精炼程度上,与西线的主力有所差距,但这份实力,已然可观了。

    大军北上,兵寇辰、耀,并在五日之内,攻破辰州,直逼耀州岩渊城,距离打进辽阳,只差最后一道关口。

    东线的进展突破,让刘皇帝都不禁乐观起来,心里泛起嘀咕,莫非最终打破僵局的,率先攻入辽东的,会是东路军。如果是这样,倒也不负自己的寄予的厚望。

    然而,这股乐观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太久,在耀州,汉军再度受到了辽军的顽强抵抗,血战半月有余,岩渊仍稳若磐石。

    在东线军队的配置上,终归是若于西线主力的,虽有一部分的精锐,但整体而言,将士的作战意志、攻坚能力都不可同日而语。

    再加上,东海水师终究是水师,得用在水上作战,与控制辽海制海权。像在苏州那般,将水兵调到陆上作战,还是攻城,可一不可二,不合适,也太奢侈。

    因此,东线的九万军,不算水军,再除掉一部分镇守弹压南面州县的军队,真正能投入在岩渊攻防的兵力,只有五万余人。

    而岩渊城,虽然不如锦州那般坚实,但终究是进入辽河平原的入口,地理上的优势摆在那里,宜守不宜攻。更重要的,是负责守城的辽将耶律海,为雪前耻,更存了必死之志,带动得辽军守卒拼死顽抗,给攻城的汉军带来极大的麻烦,半个月的攻防,汉军伤亡就奔六千去了。

    就这,还是在对辽国辽东兵力有个估算,料定其实力不足。锦州那边,汉军虽难下,但带给辽军的沉重压力几乎凝为实质,不断地在添兵添人添粮械,还要保证辽阳以及其他辽东州县的镇守,并兼顾对辽东那些蠢蠢欲动的部族的弹压,因而用在岩渊的防御力量也是有限。

    在这个前提下,东线那边,方才敢放开了手去进攻,毕竟没有西线的底气。

    于是,东西线两面受阻,西京朝廷这边的心情,就如越发炎热的天气那般,躁动不安,这股风气,已然影响到刘皇帝了。

    wap.芈黍离的汉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