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儿小说 - 历史小说 - 大明嫡子在线阅读 - 第296章 功可封禅

第296章 功可封禅

    皇帝发话,所有人立马噤声压住脚步,默默的跟在皇帝陛下的身后。

    只是,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

    官员们总是有着一股莫名的骄傲。

    他们总认为,只要天下按照他们的设想去发展,就会天下太平。

    当君主喜好武事,乃至于亲征疆场,他们就会认为这是天下即将不稳定的开始。

    而一个合格的君主,则应该贤明内敛,信任他们,并且要亲农桑之事。

    哪怕在绝大多数的时候,农桑上的收益大多进入到这些人的口袋里。

    所以,当他们看到大明的监国皇太孙,撅着屁股,挽着裤脚衣袖,带着一样撅着屁股朝天的上林苑监官员,在红薯地一丝不苟的扦插红薯的时候。

    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对大明最有意义性的表现,其重要程度甚至远超那尚不曾被证实的二十石亩产。

    而在红薯地里。

    弯下腰的朱允熥,鼻子里闻到的是泥土,混合着以农家肥稀释之后的那股刺鼻的气味,白皙干净的双手沾满泥土,手指缝里已经黑了。

    因为弯腰的久了,动的多了,脸上的汗水一滴滴的滴落在地垄上。

    然而这却给了朱允熥极大的踏实感。

    只需要四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一片没有扦插满的红薯地,就将新来第一次收获。

    下一年,朱允熥希望能将整个神烈山脚都种满红薯。等再下一年,大抵就能种满整个应天城周边的土地。

    三五年的时间,以红薯藤扦插的方式种植红薯,就能铺满大半个直隶。

    在对面地垄上扦插红薯的袁素泰干的比朱允熥更细致,更用心。

    身边竹篮子里的红薯藤枝叶已经快要用光了。

    袁素泰朗声道:“不曾想,几株红薯藤就能种下这么多的地。臣在想,能否等如今这些红薯枝叶再长成红薯藤,上林苑监可以取枝叶,再行扦插。如此,臣有信心能在今岁就将这片红薯地种满红薯。”

    这是发挥了主动积极性的事情。

    朱允熥不曾想到,袁素泰竟然已经这么快就想到了加速扩大红薯种植规模,扩大明年的红薯种的计划。

    他微微沉吟,稍作思量。

    这些扦插的红薯枝叶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能生根发芽张开,最多两个月的时间就能爬满地垄。

    若是以此来算,这一片红薯地很有希望能在今年就给种满,并且保证都能长出红薯来。

    毕竟,应天府位处江南,不似北方那等入冬快,只要多加追肥也不是不行。

    朱允熥便当即笑了笑:“此法可行。其实,到时候监正还可以尝尝这红薯藤,只要加点油水清炒,便是一盘美味。”

    红薯藤也能吃?

    袁素泰迟疑了一下,低头看着最后一根被扦插在地垄里,已经被浇上肥水的红薯枝叶。

    “你是说,这红薯藤也是可以吃的?”

    面带笑容的朱元璋,背着手站在两人身后,好奇且有些质疑的问了出来。

    朱允熥微微皱眉:“三两个月,摘叶,若是有几块油渣放进去,最是……”

    忽然发觉不对劲的朱允熥,脸色凝重的转过头,迎面就看到自家老爷子背着双手,俯身注视着自己。

    在老爷子身后,也是太子和一干朝臣。

    朱元璋面带微笑:“最是如何?”

    “最……最是可口。”朱允熥低声回了一句,随后好奇道:“您怎么出宫了?还有……”

    说着话,朱允熥目光不解的看向后边那一大帮脸上带着油腻笑容的官员们。

    “功盖三皇,德过五帝。”朱元璋脸上神色一沉,挺直身躯,目光深邃的盯着蹲在自己面前的朱允熥:“若大明当真亩产二十石,我大明足可功德超越三皇五帝,大明亦可重启封禅!”

    随着老爷子的开口。

    朱允熥只见后面的一众官员,立马整齐挥袖,面色顷刻间变得庄严肃穆,皆是昂扬挺拔,随后仪态从容严谨,一丝不苟的躬身弯腰,合手高举双臂,盖过头颅。

    “太孙贤明,觅得良种,社稷之幸,泽被黎民。万世功德,大明盛世无疆,丰收之日,大明足可封禅。”

    封禅……

    朱允熥目光微微一动。

    很明显,眼前的老爷子和这帮官员,今天是听到了自己从夷商那边弄来了红薯种,大概也听闻了自己在上林苑监说出的亩产二十石的言论。

    所以他们全都动容了,要亲自过来看一看,确认大明到底会不会出现亩产二十石的祥瑞盛况。

    至于封禅。

    如果当真能亩产二十石,大明足以凭借这样的大功德登泰山封禅。

    也必将一改某位皇帝将封禅这等苍天黎民社稷大典给弄成过家家的面貌。

    只是亩产二十石的事情,似乎也就这么被敲定了下来。

    朱允熥不禁回头看了眼身后的红薯地,不免感到一阵庆幸,还好这说的是红薯,而非是旁的作物。

    朱元璋则是回头对着朝臣们摆摆手:“社稷乃人治,便是天降甘露,若世间不合,天下亦不安宁。”

    詹徽等人立马出声附和,而后又言称大明如今就是政通人和,便是天不降甘露,世间也能有红薯这等祥瑞增色。

    这是做臣子的职责所在。

    朱元璋笑着摇摇头,径直一把拉住朱允熥的手腕,爷孙两就往红薯地里面走去。

    望着这不过三四分地插上红薯藤,朱元璋轻笑道:“待此处红薯长出藤叶,你可得为爷爷做上一道红薯叶菜,爷爷也要尝尝,到底是否如你所说的那般可口。”

    朱允熥颔首点头:“孙儿其实也不过是道听途说,没成想竟然真能寻得红薯。”

    说完之后,朱允熥目光淡淡的扫向散落在另外几道地垄中间的官员们。

    自己忽然之间弄出一个悬赏,又将悬赏上的东西弄到了上林苑监。

    即便这些人包括老爷子从来就没有说出口,但他们心中必然是疑惑自己明明是中原人,却为何又能知道这些东西。

    果然。

    朱元璋故作不解的轻哦一声,而后随口问道:“这等高产作物,竟然也只是道听途说而来?”

    随着皇帝的开口询问,周遭地垄里的官员们,齐刷刷的侧目看了过来。

    在场都是博古通今之辈,阅遍世间典籍孤本。

    若是当真有如红薯这等东西,大明早就已经将其给寻了回来。

    朱允熥肯定的点着头:“说起来,孙儿还得感谢爷爷,洪武二十五年允了孙儿去交趾道。”

    还不等朱元璋开口,隔壁地垄中间的吏部尚书詹徽,便当即询问道:“殿下,这红薯难道和交趾道有关系?”

    朱允熥点点头又摇摇头:“红薯虽不是原产交趾道,但如今能寻得,却也是与交趾道有关。”

    詹徽面露好奇:“还请殿下为臣等开释。”

    “爷爷您是知晓交趾道再去南,岛屿众多,海岛相连的吧。”朱允熥扫过众官,面带笑容的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点头道:“南洋多岛屿,海峡相间。”

    “便是如此。”朱允熥笑道:“这些年,有颇多欧罗巴之地的海商驾船东来。海上风波不定,多有夷商船队被毁,流落南洋诸多岛屿。

    孙儿这一遭随军前往交趾道,也是偶然得了一本夷人海商的记载,方才知晓了有这些神奇作物。”

    说完之后,朱允熥迅速的扫了在场众人一眼。

    而后便又补充道:“只可惜,那记载之册年久,孙儿拿到手之后,只是翻阅一遍,就已经彻底粉碎。仓促之下,孙儿也只得记下如今那少许的悬赏之物。”

    众人听到这般解释,不由的一阵齐声轻叹,为那些定然还没有被太孙记下的东西而惋惜。

    詹徽则是沉吟片刻,皱眉轻叹道:“如此说来,倒也是我大明之幸。若那记载不被殿下发现,恐怕要不了多久也就化为尘土。如此想来,倒真的是天佑我大明,庇佑我中原之民了!”

    朱元璋则道:“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合该是这个道理的。”

    说完之后,朱元璋伸手拍在朱允熥的肩膀上,眼中是止不住的满意:“你做的很好。”

    朱允熥谦虚低调的颔首推辞了两句。

    这时候随行而来的官员之中,这一两年一直都低调为官的户部左侍郎郁新,忽然跨过两三道地垄,到了朱允熥眼前。

    只见郁新拱手作揖,沉声道:“敢问殿下,这红薯当真能亩产二十石吗?难道这也是殿下寻得的记载上所记?若是红薯入我中原,水土不服,亩产是否会受到影响。”

    这才是关键的问题。

    红薯的亩产到底能够达到多少。

    其实在场大多数人心中,只要但凡这红薯的亩产能够有个六七石,他们就敢鼓动着皇帝去泰山封禅。

    封禅是君王的最高荣耀和褒奖。

    可同样,那也是对君王麾下的臣子们的褒奖和荣耀啊!

    然而不等朱允熥开口回答,跟随在他身后的上林苑监监正袁素泰,却已经是在众人意外的目光注视下站了出来。

    浑身泥土,穿着粗布麻衣的袁素泰,哪里有大明从三品大员的模样。

    倒不如他就是这上林苑监衙门雇佣的一位老农罢了。

    然而,袁素泰却是紧绷着脸,面色郑重的走到了朱元璋和朱允熥面前。

    “臣上林苑监左监正袁素泰,启禀陛下,红薯亩产绝对不会低于亩产二十石!”

    一心想要喂饱整个大明朝的袁素泰,现在几乎很少能看到官样,说的话也是能怎么简洁明了就怎么说。

    他说红薯能亩产不低于二十石,在场人心中便真的开始了期待起来。

    毕竟,如今应天城外栽种的稻穗粒数超过百粒的水稻,就是袁素泰他们上林苑监弄出来的。

    当初也是因为这件事情,原本小小的一个上林苑监衙门,如今已经成了从三品的衙门,可以和太常寺、大理寺这些衙门并肩比拟了。

    袁素泰却像是不知道这些官场上的规矩一样,见众人不说话,以为这些人是不相信他说的。

    于是,袁素泰脸上一阵涨红,而后沉声道:“陛下,若今岁这红薯亩产不能达到二十石,臣自请辞官!”

    众人心中一阵意外。

    朱允熥见状,连忙插过来,拉住袁素泰:“大明还需要袁监正多多培育良种作物呢!”

    随后,朱允熥又笑对老爷子说道:“爷爷,其实现在,孙儿手上还有五块可以食用的红薯。这都是从那佛郎机商人范虫的财富号海船上寻来的。今日扦插在此地的红薯藤,底下就是长着那五块红薯。”

    还有红薯在!

    在场官员立马响起一阵嘈杂。

    朱元璋更是直接给了大孙子后脑勺一巴掌,而后瞪眼道:“既然有红薯在,还不快带咱过去瞧瞧!”

    朱允熥点头哈腰:“爷爷,您这边请。”

    指了一个方向,见众人都往自己放红薯的地方过去。

    朱允熥这才转头瞪了一眼刚刚被自己拉到后面来的袁素泰。

    “上林苑监还得靠你,大明百姓的肚子能不能吃饱,也得靠你。以后辞官这等话,再不敢说出来!”

    袁素泰顶着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露出朴实的笑容。

    “臣是信殿下说的话。”

    嗐!

    回头就给你卖到美洲去找橡胶树去!

    朱允熥又瞪了袁素泰一眼,便赶忙追上前面已经围在红薯地旁的一个凉棚前的老爷子等人。

    还没有钻进人群里,朱允熥就听到人群中传来一阵惊呼。

    “红薯这么大块头?”

    “这最小的一个也得有八九两重了吧!”

    “当真是神奇!当真神奇!”

    “来人!快给这最大的红薯上秤,咱怎么都觉得这块红薯,怕不是得有四五斤重!”

    “……”

    “陛下,您先掂量掂量,这红薯当真是大!”

    “祥瑞啊!天佑大明!”

    “快上秤!”

    人群中,一阵阵的惊叹。

    也不知是哪位部堂大员,在众人的注视下,亲自的拿着秤杆秤砣,放上那最大的一块红薯。

    少顷。

    当朱允熥终于是到了老爷子身边的时候。

    整个人群齐齐哗然。

    “足足五十六两三钱四分!”

    “五十六两三钱四分重!”

    “都放一起上秤!”

    人群又是一阵嘈杂。

    朱允熥就见工部尚书又亲自将余下的四块红薯,一并放在了秤盘里。

    转瞬之后。

    “祥瑞!”

    “臣启禀陛下,这红薯实乃我朝祥瑞也!”

    “五块红薯,合共一百三十二两八钱六分重!”

    “臣等为陛下贺!”

    “为大明贺!”

    站在老爷子身边的朱允熥目光一转。

    一百三十二两。

    这就有十三斤出头了。

    仅仅是五块红薯而已。

    若是换到明制,也有八九斤重了。

    这不是祥瑞,还有什么能被称之为祥瑞!

    眨眼间,以朱元璋和朱允熥为中心,周围已经跪下了一片。

    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动容。

    一旁的朱标轻轻的戳了一下儿子的腰,引来朱允熥的疑惑。

    “陛下,儿臣以为,此时不可确切了,还是要等今岁种在我大明的红薯收起来后再称重才是。”

    朱允熥眉头一挑,瞬间就明白了老爹的意思。

    这是老爹对自己的拳拳爱护之意啊。

    说能确定红薯到了大明,还能有原本的产量。

    现在要是被这些朝臣给架起来,回头若是没有二十石的亩产,这祥瑞还算不算祥瑞了?

    不算的话,是谁的锅?

    朱元璋也是明了其中的利害,哼哼两声,在众目睽睽之下再一次的拍向朱允熥的后脑勺。

    “这小子倒是走运的。咱就等着回头看看,种在咱大明的红薯到底还能有多少石的亩产。”

    说完之后,朱元璋挥手示意众人起身,目光则是扫向旁边的红薯地。

    一个橡木桶里就能长出快十斤的红薯。

    如今这三四分地,又能长出多少?

    怎么也得有个七八石了吧!

    此刻的朱元璋恨不得让时间快上三五个月,直接就看到红薯成熟的那天。

    而一旁满脸红光的吏部尚书詹徽,则是瞅了几眼还被放在秤盘上的五块红薯,眼珠一个转动。

    “陛下,只是不知这红薯口感到底如何。”

    “不求美味,只要能让人下咽,便是一桩大好事。”

    中原人的口腹之欲是包容的,但同时也是挑剔的。

    只要中原人说这东西不能吃,那就绝对是不能吃的。

    哪怕是被传的再美味的东西,只要中原人不吃,那就是真的没法下咽的。

    朱元璋看着眼前的红薯,也是一阵好奇。

    却还是转头看向身边的大孙子:“这红薯,你可有别的打算?”

    朱允熥愣了一下。

    原本他是准备将这五块红薯都收起来放好的,只等前面这片红薯地扦插的红薯藤要是长不出来,就明年用这五块红薯做最后的种。

    只是现在,老爷子明显是一副想要品尝一番的样子。

    朱允熥便开口道:“爷爷,这最大的两块啊,口感大抵是不好的,还请爷爷留给孙儿放好,回头防备着还有用处。另外这三块……”

    “另外这三块红薯,爷爷今日可以尝尝?”

    听到还有现场品尝一番的机会,朱元璋自然是流露出了向往和期待。

    朱允熥笑着点点头:“还请爷爷稍作歇息,孙儿这就为爷爷准备好。”

    随后,他又看向在场的朝臣们。

    脸上露出一抹纠结。

    “只是红薯就这三块……”肉丝米面的大明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