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儿小说 - 历史小说 - 周易哲学解读在线阅读 -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十二)

《周易》诗性智慧解读(十二)

    第二章:《周易》思维方式的诗性特征——比喻说理

    第十一节:《周易》一书《晋》至《家人》文里的比喻说理内容

    三十五、《周易》第三十五篇《晋》文,为君子讲述进取发展,只争朝夕的道理

    (原文)

    “()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众允,悔亡。晋如鼫鼠,贞厉。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

    (译文)

    “三十五、进取发展,康侯用赏赐的马,期望繁殖,而每天无微不至的照护着。

    心急如焚,盼望有个好结果。良马没有产子,要给予宽宏爱护,没有什么怨咎。心急,又担忧,会有好结果,如同接受疆域的福祉,是得到了母亲的帮助。多了真心诚意,没了悔恨。进取,发展,若缩手缩脚,胆小如田鼠,后果是有危害的。没有了悔恨,有失就有得,无需忧虑,去掉那些顾虑,向前发展,吉祥,无所而不利。进取发展,如同吹响的号角,像那攻城伐邑时,要勇敢猛烈,才能获胜。进取发展的道路上虽有艰辛曲折,但没有害咎。”

    (解读)

    “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晋”:进。“晋”在本篇的意思是进取,向前发展的意思。“康侯”:经现代学者研究认为是武王之弟。“锡”:赏赐。“番”:繁殖,滋生。“庶”:期望。“接”:接触,接待。本篇立论的是“进取发展”。

    开篇是借喻,即借康侯用赏赐的马繁育的事情来寓意政治上的道理。本句意思是“康侯用赏赐的马,期望繁殖,而每天无微不至的照护着。”

    “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本段是承康侯用赐马繁育后代没有成功的进一步论述。“晋如摧如”:紧迫之感。“罔”(wǎng):无,没有。“裕”:宽宏。本段是说“做事情既要有一种急迫感,但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也不应失去信心,要保持宽宏关爱的正确心态。

    “晋如愁如,贞吉。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晋如愁如”:犹如心里着急又担忧的样子。“受”:接受。“兹“:此,这里。“介”:界限,疆界。“王母”:君王的母亲。“王母”在《辞源》里解释是祖母。“王母:祖母。易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尔雅释亲:‘父之妣为王母’”。而《辞源》里对“妣”的解释:“一、祖母。二﹑母亲。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本篇的“王母”应指母亲。即君王的母亲。当指武王之母,也是康侯之母,即是文王之妻。“受兹介福,于其王母”是借历史事件来说明事理,并不是讲祭祀事情。这“王母”与“帝乙归妹”的历史事件有关。商王帝乙将女儿嫁给姬昌(文王),周人克商,武王得到母亲的帮助,夺得舅舅殷纣的王位。这里的“受兹介福,于其王母”,是引典,其意是“接受那疆域的福祉,得此于母亲的功劳”。本段是从康侯用赐马繁育失败,而表述别忧愁担心,只要以爱为准则(上段里的“孚”意),会得到好结果,就会如同开国时期得到母亲帮助的那样的局面出现。

    “众允,悔亡。”

    “允”:诚实,真实。本句意思是“多了真心诚意,就没有了悔恨。”“悔亡”就是悔恨消失。本句已然是承上句之意,进一步强调“有孚”理念。

    “晋如鼫鼠,贞厉。”

    本句强调发展进取,不能缩手缩脚,胆小如鼠。“鼫(shí)鼠”:田鼠。“贞厉”:后果出现了艰难。本句还是借喻。

    “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失”:失掉,丧失。“得”:获得。“恤”:担忧忧虑。“失得勿恤”:有失有得,无需忧虑。这句话已然是讲发展进取的得与失,这是说“要丢掉思想包袱,放开手脚去干事,向前进取吉祥,而没有不利的”。

    “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

    本段是借战争进攻场面来比喻进取发展上的紧迫道理。“晋其角”:进取发展如同吹响的号角那样紧急。“角”:号角。“维用伐邑”:像攻城伐邑那样。本句意思是“进取发展,如同吹响的号角,像那攻城伐邑那样,要勇敢猛烈(厉),才能获取胜利(吉)。进取发展的道路上虽有艰辛曲折(贞吝),但没有害咎(无咎)。”这是借战争场面阵势来比喻进取发展上的紧迫道理,表现了作者渴望社会快速发展的愿望。

    本篇是围绕着进取发展阐述其政治道理,作者通过历史经验和生活举例及比喻,来寓意发展进取的道理。总之,本篇是讲述积极进取求得社会发展的道理。

    本篇的立论,即题目中的借“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来比喻繁延与发展的道理。而文章中的“受兹介福,于其王母”,“晋如鼫鼠”,“晋其角,维用伐邑”则都是比喻。这些比喻都是围绕着命题(“进取,发展”)展开比喻说理。如“晋其角,维用伐邑”,这是借用“攻城伐邑,吹响进攻的号角”的战争场面,来隐喻或象征进取发展的紧迫感。

    《晋》文如诗的句子:

    晋如摧如

    晋如愁如

    受兹介福

    于其王母

    晋如鼫鼠

    失得勿恤

    晋其角

    维用伐邑

    三十六、《周易》第三十六《明夷》,为君子讲述遭受迫害受难,应韬光养晦的道理

    (原文)

    “()明夷,利艰贞。

    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箕子之明夷,利贞。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译文)

    “三十六、黑暗遮蔽了光明,君子受到了伤害。但利于所处艰难境地的君子,走出险境,等待未来。

    明夷鸟飞时,它的翅膀垂挂了下来,这是受到了伤害。君子出走在路上,三天没有吃东西。君子前往别处,这是因主人有了说法的缘故。明夷鸟受到伤害,伤在了左腿。要等待拯救的筹码强盛了,迎得的是吉祥。受伤的鸟向南方飞去,暂避得其首领的保护。不可操之过急,等待时机。那是把君子放入不尊的位置,怎能获得贤人之心,于是出走离开了那个门庭。箕子像受伤的鸟那样,出走到邻国,对未来不是很有利吗?(造成贤人出走)那正是没有了光明,黑暗来临。初始还能光明四方,可后来就暗无天日了。”

    (解读)

    “明夷”应是一种鸟,本篇借明夷鸟如“诗”那样来起兴。并借鸟隐喻贤才之人受到伤害被迫出走,但从“明夷”的字面义来看,也含有光明(明)消失(夷)的意思,寓意世道黑暗。

    本篇题目是“明夷,利艰贞”,其中的意思是“政治黑暗,在艰难的环境里,应于守正。”不过还有另一层意思是“黑暗遮蔽了光明,君子受到了伤害。但利于所处艰难境地的君子,走出险境,等待未来。”

    “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明夷于飞,垂其翼”,这犹如诗歌里的起兴手法,如后来的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开篇运用的就是起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种起兴本身是对所述事情的象征。在帛书《周易》里是“明夷于飞,垂其左翼”,这可能是通行本《周易》掉了一个“左”字。《诗》里的诗歌一般是四言一句,而且这“左”字是有含义的。古代尊崇“右”,故以右为尊贵的地方,而以左为较低的地位。又以右指亲近,赞助。以左指不亲近,不赞助之意。这里的“明夷于飞,垂其左翼”,虽以鸟来起兴,又以鸟“垂其左翼”来说明是受到伤害。这是用鸟受到伤害,而隐喻着君子受到伤害。故跟着引出“君子于行,三日不食”。这通过明夷鸟的左翼受到伤害,而引出要表述的是君子受到了伤害。即君子出走在路上,已三天没有吃东西了。这君子受到伤害,而出走在路途上,是何等的落魄。如此的情况是何原因呢?这是“主人有言”。“言”是指说法。君子遭到伤害,正是与“主人”有关。这是讲因“主人”的错误,造成君子的出走。

    “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左股”:左边大腿,比喻指受到不尊的地位。“拯”:拯救,援救。

    本段还是用明夷鸟来隐喻君子受到伤害。怎样伤害了君子,而是“夷于左股”,这是用明夷鸟伤其左腿来隐喻出走的君子没有得到“主人”的重视。这里的“左”已然是隐喻着君子(这里的“君子”已然是“亦君亦臣”身份角色)失去了尊崇与亲近。“用拯马壮”也是比喻,寓意君子要学会隐忍等待,等到拯救的筹码足够时,才赢得的是吉祥。

    “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南狩”:狩猎于南方。“大首”:首领。

    本段是承上段意思,继续讲述受到伤害的君子向南方避难,得到保护,但不可操之过急。这里的“疾”是指急速。这是讲受伤害的君子得到暂时的庇护,要等待时机。

    “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左腹”是比喻,比喻君子被放入不尊的位置。“获明夷之心”:怎能获取贤人之心。“于出门庭”:于是君子就离开了那个门庭。这里的“门庭”是指君子为主人做事的地方,类似朝廷的地方。受到伤害的君子离开了朝廷,说明因主人的错误而导致贵族君子的出走。

    “箕子之明夷,利贞。”

    本段是借历史事件来论证因主人的错误,君子受到伤害出走的事实。这是本篇的中心思想。本篇开头以“明夷鸟”起兴的手法,隐喻君子受到伤害而出走,本段是举例说明问题的所在。是借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来阐明所论述的道理。“箕子”本是殷纣王的庶叔。因纣王无道,箕子劝谏纣王,反而遭到纣王的迫害而逃到东方。本段的意思是“箕子在黑暗无道的政治里,而出走离开,对未来不是很有利吗?”这是借历史故事,以教育现实的当政者,特别是处境艰难的“君子”,放眼未来,走出困境,要学箕子那样,离开那个“门庭”,等待时机,最后反而得到封国的好结局。

    “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本段是总结性的阐述,君子受到伤害的根本原因,是“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的这种政治黑暗所造成。“晦”:黑暗。本段意思是“没有了光明,黑暗来临;开始时光明四方,可后来就暗无天日了。”这是用“登天”与“入地”来比喻国家政治上的前后不一,开国初期与开国后期政治上的变化,即有光明走向黑暗。从这一段内容来看有一种影射,只有文王开国时期,是政治比较清明,是“初登于天”,也只有周到了衰落时,才是政治上的“后入于地”。这就是政治上的天壤之别,这是用光明与黑暗来隐喻着周王朝的历史命运。

    本篇内容有点像《论语》里的“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句话的意思,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可出来做官了,若国家政治黑暗时期就应收敛自己隐藏起自己。而本篇主旨已然是为君子讲述的政治谋略或政治韬略。在政治环境险恶时,应做到韬光养晦,艰苦隐忍,或脱离险境求得自保,并积蓄力量,待机而动。本篇是通过比兴,隐喻政治上的黑暗,君子受到迫害。又通过引用历史事件而启迪君子学会政治韬略,即借鉴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总之,本篇依然是为“君子”讲述安邦治国上的政治道理。

    总之、本篇的题名“明夷”就是隐喻。本篇的写作手法如“起兴”。“比兴”本是《诗》里的诗歌写作特色,而《周易》之文章同样是用“比兴”手法。我们已说过《周易》里的文章类如《诗》里的“诗歌”,即诗的体载,诗的语言,诗的手法,诗的思维方式。如这《明夷》就是一首诗,只不过是诗化的哲学。本篇写作特色是如诗之“兴”,以受伤的“鸟”来比喻君子受到伤害。又象征世道政治混乱与黑暗,人才不被重视,并受到迫害。文章里的“箕子之明夷,利贞”是用典来阐明论说的道理。而“初登于天,后入于地”也是象征手法,是借光明与黑暗来象征政治上正确到反动。

    《明夷》如诗的句子:

    明夷于飞

    垂其翼

    君子于行

    三日不食

    有攸往

    主人有言

    夷于左股

    用拯马壮

    明夷于南狩

    得其大首

    不可疾贞

    入于左腹

    获明夷之心

    于出门庭

    箕子之明夷

    不明晦

    初登于天

    后入于地

    三十七、《周易》第三十七篇《家人》,为君子讲述治家有方,家富国强的道理

    (原文)

    “()家人,利女贞。

    闲有家,悔亡。无攸遂,在中馈,贞吉。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富家,大吉。王假有家,勿恤,吉。有孚威如,终吉。”

    (译文)

    “三十七、家庭,利于妇女守正的地方。

    防患于未然,治理好家庭,悔恨就消失了。既不追求功绩,也没有过失;妇女在家庭内应操持家务,既符合妇道规矩,又吉祥如意。若家庭面临严酷的局面,有了悔恨,就应振作精神,好的局面就会出现;若妻子儿女吃喝不勤俭,终究会家道败落。发家致富,家庭富裕,才是大吉祥。君王凭借这富裕的家庭,就没有担忧,吉祥。有爱才有威信,最终迎得的是吉祥如意。”

    (解读)

    《家人》是讲述家庭与国家间的政治道理。“家人”:家庭。本篇的题目是“家人,利女贞”,这是为妇女在家庭的中心地位而立论。题目意思是“家庭利于妇女之道”,即家庭是妇女生活的中心,也是妇女守正的地方,在西周后期,看来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一家的生计好与坏,家庭主妇却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本篇文章,反映了《周易》作者的时代已是一个主要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社会,而不是什么奴隶社会。应是男主外女主内,为“有国有家者”(诸侯、贵族)耕种田地的家庭小农生产经济。“利女贞”;是指有利妇女守持正道。

    “闲有家,悔亡。”

    “闲”:棚栏,引申为防止。“闲有家,悔亡”,意思是“防患于未然,治理好家庭的生活事务,就没有了悔恨。”这里的“悔亡”,是指悔恨,遗憾消失了。家庭主理好了,当然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无攸遂,在中馈,贞吉。”

    “遂(suí)”:成就,顺利。“攸”:危险貌。“无攸遂”:没有功也没有过之意。“馈(kui)”:馈赠,吃饭等意。“中”:内里,不高不下意思。“在中馈”:是指妇女在家庭内操持家务,是符合妇道规范(贞吉)。本篇是讲妇女应在家庭主理生计,而不是去追求功绩,这是妇道准则。这又是家庭伦理观念的阐述,并把妇女定位在家庭主妇的角色位置上。

    “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

    “嗃嗃(hè):严酷的样子。“家人嗃嗃”:一家人面临到生计困难局面;犹如嗷嗷待哺的局面。“悔,厉,吉”:家庭出现了困难,就有了悔恨(悔),但应振奋其精神(厉),来改变家庭的困难局面。就向好处转变(吉)。“嘻嘻”:欢笑的样子。“妇子嘻嘻”:指家庭中的妇人儿女不慎待家庭生计,如吃喝不勤俭,嬉戏作乐,终究会出现问题(终吝)。本段意思是“若家庭面临严酷的局面,有了悔恨,就应振作精神,好的局面就会出现;若妻子儿女吃喝不勤俭,终究会家道败落。”一个家庭生计的好坏,却与家庭里的主妇及儿女是否勤俭勤劳,还是吃喝懒做有着极大的关系。

    “富家,大吉。”

    “富”:富有。本句很好理解,这是承上句意,而强调家庭实现富有,则是利家又利国的事情。如现在所提倡的“发家致富”的道理一样。每一个家庭富有了,这很自然的又关系着国家的发展与富强。这不仅仅是家庭问题,所以作者跟着引向政治目的。即“王假有家,勿恤,吉”。

    “假”:凭借,借助。“王假有家,勿恤,吉”的意思是“君王借助富有的家庭,没有了担忧,吉祥。”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富有,小康了,即百姓富足了,国家自然也就强盛与稳定了。看来富国先富家富民,这是《周易》里的政治思想,也是真理。

    “有孚威如,终吉。”

    这最后句子已然是归结到《周易》构建的政治理念上,即治国方针上应遵循“有孚”(“爱民”)的政治行为准则。“有孚”是《周易》里构建的政治理念,即先儒架构的“民本”思想。“有孚威如,终吉”的意思是说“有了爱,就有了威信,最终都是吉祥如意。”

    这是讲家庭的道理而归结到国家的政治道理,目的是为“君子”提供的政治谋略。但也不可否认《周易》作者并不反对“王制”制度,不过作者希望的是“君子”共治天下的“王制”体制,即“松散型”王制体制,而不是专制的王制制度。所以,“民本”思想早在《周易》一书里就给确立了起来,而不是后儒孟子所架构。只是孟子继承与发展了《周易》里的“民本”思想。《周易》虽认同“王制”,但无“王权”思想,这是与后儒的政治理念所不同。自孟子到韩非子这些后儒者(严格的说,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都是“王权”思想的鼓吹者,都可称为“儒者”),包括战国中后期出现的《老子》一文里的思想,无疑是王权主义的倡导者与理论完善中。一直到后封建社会的两千多年里的“儒者”对“王权”思想是不断的巩固与强化。再也没有像《周易》之学那样,出现哲学上的突破。在中国历史上《周易》是一次哲学突破,突破了西周的神学与天命思想,从思想上引向了人文与理性。自《周易》以后,再没有了哲学的突破,只有注释“六经”,而强化王权思想,才使中国的王权专制制度不曾中断。这正是再也走不出“一阴一阳”,“盛衰否泰”循环认识中的结果。

    本篇通过讲述家庭富,才能国家富的政治道理,让君子懂得富民与政治的关系。本篇文章又是围绕着家庭从对妇女定位规矩,到走致富治家而引申到治国的政治目的。即家庭富,万民富,君王治理国家才无后顾之忧。而在对家庭的论述上,把妇女摆在了家庭的重要位置上,体现了妇女在治理家庭上的重要性。在农耕时代,男主外(生产劳动),女主内(操持家务),这是自然经济的分工。作者通过妇女在家庭里的地位与家庭的生计关系,既论述了家庭伦理观念,又阐述了妇女治家的原则与重要性。并通过家庭生计关系,而联系到国家问题;即揭示了家庭富裕,才是治国的根本;而治国的根本,又在于遵循“爱民”为政治原则。

    本文是讲述家庭与国家政治的辩证关系的说理文章,其说理透彻,寓意深刻,教育意义特强。本篇里的“富家,大吉。王假有家,勿恤,吉”之理念,就是今日之中国已然很有现实意义。

    通过本篇内容来看,也反映了一个历史现象,这里的“家人”应是指一般的农民家庭,而不是“有国有家者”的“家”。“家人”是承担着生产劳动的家庭。这种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家庭也是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主流,即小农经济。特别是以小农家庭生产为单位的主体模式,在西周是逐步确立起来。其经济关系是封建地主与佃农的经济关系,这应是相对自由的封建雇佣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生产模式。这正是中国古代上下几千年的一种农耕经济不变的生产模式。这与特定的时空,及地理环境和人文文化所铸成。这就是说从《周易》一书里看到的是封建地主生产关系,而不是奴隶制生产关系。

    总之,本文是论述“家、国”的辩证关系。本文通过对“家庭”的讲述而类比国家治理上的政治道理。《家人》篇里的“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则是形象的比喻。而整篇又是寓意,由“家”到“国”的寓意。本篇又通过对比手法*证了“家富”才是“国强”的道理。

    《家人》如诗的句子:

    闲有家

    无攸遂

    在中馈

    家人嗃嗃

    妇子嘻嘻

    王假有家

    有孚威如周易归来的周易哲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