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儿小说 - 历史小说 - 唐朝好地主在线阅读 - 第476章 大手笔

第476章 大手笔

    早起第一更送上!

    “今天这烤蛋味道真不错,大帅,你应当试试这三成熟的,真的,比你吃的七成熟好吃多了。”

    苏定方吃完第四个烤蛋,满意的拍拍肚子。

    李超只是笑笑,悠然的吃着他的豆豆面。豆豆面跟烤蛋一样,是这家店里的特色之一。豆豆面其实就是普通的手擀长条面,但这种面特别之处就在于汤里的吐鲁番白豆子。

    吐鲁番,如今是西突厥控制下的高昌国。

    白豆子形状有些像扁豆,也有点像黄豆,是高昌特产。面条煮的软软的如凉粉样的滑嫩,面条不用嚼,白豆却嚼之有味。

    一面加了白豆的豆豆面,那是来这家店必偿的美食。

    吃了烤肉串、烤蛋等重油大肉的食物后,吃了一碗香气四溢,入口绵软,味道清爽,令人口舌生津的豆豆面,不但爽快,而且也是化解油腻的一种健康之法。

    当然,李超也喜欢在吃完烤蛋或者葡萄干抓饭、烤羊肉串、馕包肉、烤包子、豆豆面之后,再来一杯葡萄酒,或者是一杯热茶。

    放下面碗,擦干嘴,李超也非常满足的摸着肚子。这胡人店家的食物总是这么的有诚意,一碗豆豆面,用的不是碗,而是一个陶盆装的,一碗面连面带汤水怎么也得有两斤。人家一根烤肉串,起码有半斤肉。

    大盆鸡,是真的一整只好几斤的鸡。

    一个烤包子,那都塞了小半斤肉,称的上是巨无霸烤包子。

    就是茶叶有点次,葡萄酒味道也算一般,还不如李家沟出产的。但卖的却不是一般的贵,比什么葡萄干抓饭、烤羊肉串、烤包子、烤蛋等贵多了。

    葡萄酒是从高昌国运来的,千里迢迢。茶叶是关中商人运来的,反正都算是比较贵重的商品了。

    反倒是牛羊肉鸡蛋鸡面等,灵州做为农牧区,却是不缺这些的。

    茶叶沫子在灵州,居然也卖出了金子般的价格,真是坑爹啊。吹动茶碗上的浮沫,抿一口热茶,味道虽然淡,但也总算还有茶叶香味的。

    这店里的茶,也就是一分钱一碗的大碗茶,可这里,却卖的比一个烤包子还贵。

    “定方啊,你真不留下来?”

    “我天生就是打仗的,让我替大帅留下来管理这衙门里的庶务,着实为难我了。我还是愿意跟着大帅去宁远,毕竟我还是大帅的衙内都知兵马使啊,我得替你统带着这五千牙兵啊。”

    “定方啊,你打仗是把好手,可要想走的更远,还是得多学学庶务管理。”

    “我又不想当那文官,还是当个将军就好。”苏定方有点心无大志。

    “只当将军,可是当不了宰相,入不了中枢的。”李超笑道。

    苏定方端起大茶碗,喝了一大口,也不怕烫。

    “当宰相?那是老师你才有的本事,我能当好一个将军,就足够了。此生最大梦想,有朝一日能够当一镇节度使,为国戍守一方边疆就足以。”

    “哎,我本来还想让你来替我主持唐渠的修建呢,现在让我一时间找谁啊?”

    李超这次来灵州,带来的都是群武将,好多还是以他职借调来的。比如苏定方,那是洮州都督,现在来朔方做行军总管,战后肯定也还可能要回洮州的。

    郭孝恪,那是陇右道大都督府的行军长史,薛万彻,陇右道大都督府行军司马。

    其它几位总管也差不多如此。

    尤其是这次来的急,文职幕僚很少,能担任刺史、长史这种级别的就更少了。这导致了如今李超在迅速的收复朔方之后,各州后续的民政事务上,人手不足,跟不上了。

    本来李超都已经拟了一个新的西套平原开发计划,就是在黄河的西岸,在那边开挖一条新渠。

    现在西套平原的引水干渠主要还是在东岸这边,西岸现在只有一个汉渠。那边还有大片的土地可以开发,关键就是再修一条主干渠道,然后再修支渠,就能开发出大片的新灌区。

    这条新干渠,李超都已经定了名字,就叫唐渠,渠口就开在青铜峡旁,一路向北流,到定远终止,计划全长七百里,支渠五百余条。修成之后,起码能灌田一百万亩。

    这条渠道也不是李超独创,而是历史上建于唐朝的武则天年间,后经各代的整修。可以说,这是西套平原历史上十几条主干渠中比较重要的一条。

    李超几乎就是把历史上的这条渠道直接拿了过来。

    长达七百里、宽达十丈的这条西岸主干渠道,能把西套平原西岸的大部分土地都灌溉到,能让西套平原再增加一百万亩粮田,而且是水浇地。

    这条干渠一旦完成,加上配套的支渠,这就等于让灵州的耕地直接翻一翻啊。这样大的项目一旦完成,真正算的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可这样大的工程,现在却没有合适的管理者。李超自己只能是规划者,他没有太多时间却管具体事务,而且这么大的工程,也不可能一个人就管的过来,需要的人太多。

    就算现在是前期规划,堪探路线这些,也一样很繁重。

    “大帅,你还真打探上马这个唐渠?”苏定方惊讶的问。在他看来,现在当然是一心打突厥最重要,至于什么修渠水利之类的事情,这些应当是交给下面的刺史、县令去干吧。

    “修通了这条渠道,能增加一百万亩粮田,还是水浇地,你觉得没必要?一百万亩水浇地啊,就算一年产个四石粮,这一年也能增产四百万石。你知道这么多粮食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朔方镇以后完全能自给自足粮食,甚至还有余粮运去陇右、河西,若是长安需要,还能运点粮去长安。”

    “以后长安不但不需要往朔方运粮支边,还能减少运往陇右、河西的军粮,甚至长安还能得到朔方粮食的输入。你说,这不重要吗?”

    灵州本来就有了百万亩田地,新增百万亩,意味着灵州会有两百万亩地。两万顷啊,还比不上关中的粮田数量,但关中的人口数量却是灵州的几十倍了。

    灵州地多人少,兼有畜牧之利。两百万亩粮田,正常年景,丰收的话,能产七八百万石粮食,灵州现在不过十来万人,就算再翻两三倍,那也不过二三十万人,一人就算按高标准的十八石算,也不过需求五六十万石粮,这就意味着灵州,能成为整个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粮仓。

    对于大唐朝廷来说,这意味深远,比一年多收几十万贯钱税都重要,毕竟粮食这个东西是稳定的基石。大唐要控制朔方、河西、陇右,要保证京城的安全,要加强对西北外围几处的控制,甚至以后还想往外扩张,那么粮食就始终是制约的瓶颈。

    如果大唐在灵州增加了一个几百万石年产的粮仓,那意味极大。灵州可不是在东南,东南虽然粮食产量高,数量多。但从东南运到西北来,这却是万分艰难的。

    “可是这条唐渠,主干渠就得修七百里,还是十丈宽的干渠,修起来可不容易啊。何况,按你说的,要达到灌田一百万亩的目标,还得修上五百多条支渠呢,这可是项大工程。”

    “在平原上挖千里渠道,还算是比较轻松一些的。”

    “可毕竟是上千里的渠道啊,这得多少人力多少钱粮啊。”

    李超却不这么认为,这个工程看似很大,但看你怎么管理。比如说,可以把这工程分成多段,采用分段负责制。

    再比如,可以预先把能灌到的地分下去,然后想要分到田,那就必须出工出力,甚至缴纳一点钱先,这样修渠的人力、钱等都能解决很大部分。

    毕竟,分了田后,那就是给自己家挖渠啊。渠挖通了,分的地就是水浇地。没挖通,那就是块旱地,这为自己干活,积极性肯定干。

    就如同美国历史上开发西部一样,让那些资本家去修铁路,铁路修到哪,那么路两边多少范围内的土地就归他们所有。于是资本家们纷纷组铁路公司,拼命的修路。

    李超现在也准备这样干。

    历史上汉朝曾经向灵州移民七八十万人开发西套平原,而现在灵州人口不过十来万,就算两万府兵的家眷移过来了,那也就增加十万左右,远远还不到这里的人口承受底线。

    灵州就算再迁个五万户人口过来,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一百万亩水浇地,五万户,一户就算分二十亩地,那也不错了。毕竟是水浇地,如果再分一些旱地、草地之类的,绝对比许多关中百姓现在的情况强的多。

    毕竟关中地狭人多,豪强权贵占田又多,许多百姓在关中都没多少田地。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读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而对于朝廷来说,从关中迁移五万户口到灵州,也是有很大好处的。其一,迁走了五万户,那么这些人原来的分的田就空出来了,哪怕他们原来手里的地不多,但五万户,一户就算十亩二十亩的,也得有几十万亩上百万亩啊,这些地可以再均出去。

    而另一方面,灵州新增一百万亩地,授给这些移民,移民们地多了,生活肯定变好了。而朝廷呢,关中人口压力减轻了些,同时又新增了一百万亩地的租赋收入,更充实了边疆。

    怎么看,都是有百利无一害。

    至于工程较大,但又不同于修长城这类。修长城那算是苦役,对百姓来说,没有切身的利益。可修渠不一样,分段修渠,为自家均的田修渠,修通了自家田就成水浇地了,这个积极性不能忽视,毕竟事关切身利益的。

    两万府兵家眷,再迁五万户新移民来,再加上原来当地的百姓,灵州到时拥有二百万亩土地,几百万亩草场,拥有**万户人口,甚至是十万户人口,这都不是问题。

    灵州有了十万户,也就稳了。

    “真要修的话,我倒觉得有个人选挺适合替你负责的。”苏定方笑着说道。

    “你是说褚遂良?”李超一见他笑的那样,就猜到他想说哪个了。

    “大帅,听说这人在京城可是狠狠攻击你,现在他被发配来灵州当什么宣抚使,咱们怎么能错过这么好的机会,一定要让这个姓褚的知道下厉害。大帅你不发威,他还真不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未完待续。)木子蓝色的唐朝好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