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儿小说 - 科幻小说 - 历史遗忘的角落在线阅读 - 第一章 粗人们的反抗

第一章 粗人们的反抗

    第一章粗人们的反抗

    北魏冯太后和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的太和改制、汉化改革,使北魏的经济和社会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

    汉化改革一开始,反对势力就非常大,最大的反对势力,是太子元恂。

    元恂反对老爸的汉化改革,倒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因为,这位老兄身体太肥,bmi值高达28以上,受不了洛阳的炎热天气。另外,也不愿意穿汉服、学汉语,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回到旧都平城。

    迁都洛阳半年后,拓跋宏巡幸嵩岳,太子元恂留守金墉城(洛阳孟津县,现故址是阿斗城,后瓦岗军李密称帝处),趁机发动了叛乱。

    这次叛乱虽被孝文帝镇压,但反对汉化的保守势力一直存在。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随着汉化改革的深入,随迁至洛阳的鲜卑人,慢慢感受到了汉文化的博大精深,鲜卑贵族逐渐争相以清流自居,竟然又慢慢视未汉化的鲜卑同胞为粗鄙未开化的粗人。

    这帮“粗人”哪里居多呢?六镇。

    六镇,就是六个边防军区。北魏初年,为了对付北方柔然的威胁,北魏政府在东起赤城(今属河北),西至五原地段修筑长城,在沿边战略要地设置军事据点,派兵马驻守,形成了六个边防区,称六镇。

    六镇分别是沃野(今内蒙古五原县)、怀朔(今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抚冥(今内蒙古四子王旗)、柔玄(今内蒙古兴和县与河北省尚义县交界处土城子)、怀荒(今河北张北县)。

    六镇的镇民成分比较复杂,各民族的都有,包括一些内地犯罪被发配过来的(府户)。而镇将都统一由鲜卑贵族担任,镇兵也多是拓跋族成员或中原的强宗子弟。

    因六镇的战略地位显要,镇兵镇将在北魏初期被视为“国之肺腑”,享有特殊地位。大量贵族选择把子弟送到北方六镇去镀金,有了军镇工作履历,就相当于有了宝贵的基层工作经历,也就坐上了快速升职器。

    然而,这种情况在魏孝文帝拓跋宏上任后,却渐渐发生了变化。

    一是,柔然突然不南下抢东西了。487年,柔然内部分裂,建立了高车政权,柔然跟分裂者长期互殴,顾不上南下北魏抢东西。敌人不来了,没仗可打了,北方六镇的重要性自然大大下降。

    二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快速汉化,朝中鲜卑贵族多以清流自居,吟诗作赋、喝酒下棋,北部边防逐渐不被重视,镇将地位大大下降。

    后来,镇将们逐渐被中央掌权的汉化的鲜卑同胞视为没理想、没道德、没文化、没纪律的四无粗人,相当于扔在乡镇司法所的祁同伟,就是身中三弹评上英雄,也仅是工具,升职困难。

    从“国之肺腑”到“四无粗人”,搁谁心里能痛快?不难想象,镇将们的心理落差有多大。

    官员弥补心理落差的方式有很多种,譬如,落马的云南省建设厅副厅长陈某,就是一朵奇葩。

    陈从大学毕业到担任副厅长,仅仅用了11年时间,但他在副厅长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5年,特别是当他以前的下属现在成了他的领导后,心理彻底失衡了。因其系学者型官员,自视甚高,他并未选择用吃喝嫖赌的方式来弥补心理落差,而是混迹小街小巷的电子游戏厅,通过玩电子游戏来调节心理。后因自认为对数字敏感,又玩炒股,向他帮助过的人索贿,最终落马。

    六镇的四无粗人们可没这么清高。他们选择了粗人们独有的弥补心理落差的方式—虐待、盘剥自己的下属镇兵、镇民,从给下属制造痛苦中寻求快感。

    如此一来,镇兵、镇民们的日子自然更不好过,生活日趋困苦,地位日趋低贱。

    这种情况在魏孝文帝去世后,呈愈演愈烈之势。

    499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病死,儿子元恪继位,即北魏宣武帝。

    元恪的长子、于顺皇后的儿子元昌2岁早夭,他很想再有个儿子,可折腾了好长时间,累的面黄肌瘦,女儿倒是生了一堆,四个。儿子?一个没有。是因为元恪老兄不爱运动导致精子中的y染色体不够多吗?

    非也,y染色体再少,架不住老婆多啊,怎么也能碰出个儿子来。元恪没有儿子,是因为一个奇葩的规矩。

    “子为储君,母当赐死”。

    按照北魏惯例,为防母以子贵干涉朝政,儿子被立为太子的妃嫔,要被杀掉。面对如此令人悲喜两重天的政策,北魏皇宫内的诸多妃嫔们,宁愿偷偷流产也不生儿子,最理想的状态是,生个小公主,既有后代,也不用死。

    妃嫔们用无言的抗生来抵制这个奇葩的规矩,因为,谁都想活下去。

    眼看元恪要绝后,这时,一个妃子站了出来,勇敢的放言后宫:此规甚为苛刻,可臣妾不怕,愿为皇家育一嗣续,生死不论。

    这名不怕死的妃嫔,姓胡名仙真(一说胡承华)。此人出生于安定临泾,也就是现在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眼熟?对,就是以县业余足球队足协杯淘汰中超豪门北京国安的那个泾川县。1512年后,泾川文汇足球队创造了足坛的奇迹,而1512年前,这个叫胡仙真创造了北魏育坛的奇迹。

    因为,元恪一听有不怕死的,大喜,当夜临幸,万般爱抚,激情之下,一炮而中。510年,次子元诩出生。

    5年后,元恪去世,元诩继位,是为孝明帝。元诩的母亲,就是胡仙真,有幸没有死,儿子还成了皇帝,自己成了太后。

    她,赌对了,犹如1512年后她家乡县城的业余足球队赌对了与中超豪门的点球大战。好运带来了喜和爱,胡仙真也迎着好运兴旺发达通了四海,因为儿子小,她还成了垂帘听政的帝国最高决策者。

    一下子由“斩监侯”变成了帝国no.1,人生的大起大落很刺激,令胡太后如梦如幻,在无数个夜里都是笑着醒来。醒来后掐掐自己,才知道自己又做了一个最真的梦。

    然而,人生就是一个得不到焦虑、得到又空虚的循环往复。锦衣玉食、至高权力,常人不敢想象的东西,我都有了,然而,谁能理解我还没有的呢?

    胡太后现在没有的是什么?是一个中意的枕边人。丈夫魏宣武帝元恪早早去世,她还正处于虎狼之年,衣食无忧、万臣来朝带来的快感,不如一具温暖强健的年轻躯体带来的多。

    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胡太后决心为自己豁出去一把,她亲自拟定的情人通讯录上,有一长串的名字:太监刘腾、妹夫元义、清河王元怿、官谏议大夫中书舍人郑俨……

    这些情人中,最艰难的是刘腾,因为他是个太监,某些关键部位和关键功能丧失,只能独辟蹊径。而最惨的,却是郑俨,他已有妻室,却只能昼夜待在皇宫伺候胡太后,只有到了法定节假日时,才被准许回家看看老婆孩子。回家也不省心,因为必须有宫里的太监陪同一起。回家后还没跟老婆孩子说两句话,更不用说给老婆交公粮了,随行的太监就已经急不可耐的催促郑俨回宫了。

    郑俨虽受如此待遇,但他还不是最令胡太后心驰神往的男人。最令胡太后心驰神往的男人,是个极品男神。

    杨白花。

    杨白花,军官,北魏著名猛将杨大眼(后文有述)之后,宽肩窄腰、鼻若悬胆,丰神俊朗、仪表堂堂,魏之金城武,北国吴彦祖,帅哥与猛男的组合体。

    可惜,杨白花深知与太后睡觉的风险太大,面对胡太后频频送来的秋波,他选择了逃避。整个北方都是胡太后的,往哪里逃?那就逃到南方去。杨白花这一逃,直接逃出了国,卷铺盖投降到南方的梁朝去了。

    躲睡能躲到投降敌人,这得是多大的嫌弃。胡太后惆怅的无以复加,创作了一首《杨白花歌辞》“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以暮春时节杨花飘荡难觅踪迹为感怀,抒发内心的期盼,构思相当巧妙,字里行间透露出极尽缠绵悱恻的相思意。

    胡太后信佛,也许是感激佛祖保佑自己生太子还能活下来,也许是庆幸在她的领导下北魏曾打败南方更信佛的梁武帝萧衍,胡太后决定建立一座前所未有的寺院,以表虔诚之心。于是,一座极尽奢华的寺庙诞生了。

    永宁寺。

    永宁寺,建于现洛阳市东15公里处。《洛阳伽蓝记》(作者杨炫之)与《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并称“北朝文学双璧”,该记中记载:永宁寺为木结构,高九层,一百丈,一百里外都可看见。寺内佛像多为纯金打造,珠宝玉石锦帛充盈其中,耗资无数。

    最高统治者信教的示范作用是无穷的,北魏出家的人一时剧增。当和尚,可以不从事农业生产,不服兵役、劳役,帝国的人口红利越来越少。

    北魏雄霸北方多年,再加上冯太后施行均田制以来,国库日盈,可以说给胡太后留下了丰厚的家底。

    北魏时的绢帛,是可以做货币用的。某次,胡太后去盛放绢布的仓库巡玩,见堆积如山的绢帛,相当于看到了如山的金银,一高兴,就对从行的一百多人下令:今天我请客,送绢帛,依自己力气,能拿多少拿多少。

    这可是相当于往家里随意搬现钞啊!随行的一百多人,无论是身强体壮的男王公贵族,还是瘦弱的公主妃嫔们,两眼放出狼光,都可劲儿的往家里背绢帛。

    这一背,背出俩活宝儿。章武王元融背的太多,被压崴了脚。陈留公李崇,更是直接被压成了腰椎间盘突出。王公们的如此丑态,一时传为笑谈。

    贪婪与腐败,是一对孪生姐妹。最高统治者们贪婪,整个政治体制就会不可避免的腐败,腐败又犹如细菌,慢慢腐蚀政权的肌体,再强大的政权最终也会颓然倒下。

    各级官员腐败成性,北魏人民怨声载道,社会逐渐呈现诸多不和谐因素。

    最严重的是,六镇的“粗人”们,造反了。

    523年,中国北方遭遇饥荒,柔然突然又南侵抢掠,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县)兵民吃不饱肚子,请示镇将开仓放粮,好吃饱肚子打柔然。镇将却不准许,兵民们忍无可忍,群起而杀之。

    怀荒镇事件发生后,北魏中央不但不反思,反而更加认为六镇“粗人”们凶顽,下旨弹压整肃。如此一来,进一步加深了中央和六镇之间的不信任和怨恨。

    燎原的星火,是从六镇中最靠西的沃野镇开始迸发的。

    沃野镇,在今内蒙古五原县,524年3月,一个叫破六韩拔陵的镇民开始宣传反魏。

    破六韩拔陵,姓破六韩,名拔陵。从姓上看,这是个匈奴人。早年匈奴右谷蠡王潘六奚投奔北魏,其子孙就以“潘六奚”为姓氏,后人异化为“破六韩”、“破六汗”或“破落汗”。

    破六韩拔陵在沃野镇的反魏宣传工作卓有成效,几乎是一呼百应,其它五个镇的兵士也纷纷响应。

    六镇起义的消息传到洛阳,北魏中央震恐·,情急之下,居然联合宿敌柔然一同镇压。广阳王元深(原名元渊,被唐朝人给改了名,原因不言而喻)、大将于谨(后北周八柱国之一)、西道行台大都督萧宝夤等各路官军又联合绞杀,终于击杀了破六韩拨陵。

    为防止星火复燎,北魏中央又把六镇二十多万起义被俘兵民全部安置到河北一带。没想到,这下,更麻烦了。

    河北本来就连年饥荒,一下子又来了这么多外来户争饭吃,矛盾再次激化,接连有杜洛周、鲜于修礼、葛荣等镇兵镇将起义。各起义军之间又相互兼并火拼,乱成一团。

    一通互杀火并整合之后,葛荣领导的起义军,成了势力最大的一股。

    葛荣,鲜卑族人,原是六镇的镇将。

    也难怪北魏汉化的鲜卑贵族们瞧不起镇将,葛荣确实只是个粗人,他空拥百万之众,却并无逐鹿天下的大志向,只不过是在华北平原上四处游荡掠食。

    经数年战乱,河北已到民穷财尽的地步,葛荣遂分兵南下抢掠,击败了北魏政府派出的由章武王元融、广阳王元深率领的平叛军,然后,兵锋直指洛阳,声势浩大。

    屋漏偏逢连阴雨。北方六镇起义,北魏的西北地区关陇和南方的江淮地区,也出事了。

    关陇地区。北魏北方六镇起义,蔓延到西北地区,秦州(甘肃天水)羌人莫折大提,杀北魏秦州刺史李彦自称秦王。莫折大提死后,其四子莫折念生统领起义军。528年7月,匈奴人万俟丑奴在高平镇(宁夏固原)自称天子。后莫折念生死,起义军全部归万俟丑奴统帅。

    关陇大乱,北魏孝明帝派到关中平乱的统帅是萧宝夤。

    萧宝夤,南齐皇族,齐明帝萧鸾的第六子,501年萧衍起兵篡位,15岁的萧宝夤挖开家里院墙出逃,辗转逃到北魏。

    北魏宣武帝元恪待萧宝夤不薄,将姐姐南阳公主嫁给他,还满足其复仇要求,借兵给其统领,与代齐建梁的萧衍作战。当然,与南方作战,本身也是北魏自己的战略需要。

    莫折念生、万俟丑奴造反后,北魏明帝任命萧宝夤为统帅平叛。平叛军与叛军在关陇地区大战,互有胜负,战争呈胶着状态。

    多年征战未能彻底平叛,萧宝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担心北魏中央的猜疑,内心焦虑惶恐。后来,一个人的到来,彻底逼反了他。

    此人叫郦道元,眼熟?对,就是《水经注》的作者。

    郦道元是带着任务来的。萧宝夤平叛不力,又领兵在外,北魏中央确实对其产生了猜忌。当政的胡太后任命御史中尉郦道元为关右大使,来充当监军。

    萧宝夤,15岁就能从屠刀下挖墙而出,只身逃到南朝,自然也是狠人一个。既然天下大乱,朝廷又猜忌,那我就割据关中吧。

    郦道元走到阴盘驿(今陕西临潼东北)时,萧宝夤秘密派部将郭子恢率军将驿站团团包围。

    一围就是几天。驿站里,监军代表团成员个个嘴唇皴裂、喉嗓如火,郦道元《水经注》里奔腾着一千多条大小河川,此时却换不来一滴救命之水。

    一代地理学巨匠,最终殒命北魏政府西北地区招待所,年仅61岁。

    萧宝夤假意为郦道元收尸,上表朝廷说他是被白贼所害。

    不久,萧宝夤正式称帝反魏。魏明帝只好又派兵镇压萧宝夤。萧宝夤则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投奔了他要镇压的对象万俟丑奴,丑奴任命他为太傅。

    北方、西北都乱了,南方也没闲着。

    南梁派三路大军北伐,其中传奇名将陈庆之取得涡阳大捷,北魏孝文帝辛辛苦苦得来的江淮地区,重归南朝。

    此时的北魏,犹如一个四面漏风的破房子,急需要一个能工巧匠来修补,这个人,会出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