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风起蜀地 第一章,养生书籍
川蜀之地群山环绕;云层久聚而不散,使之气候温润多雾,山中产物也算得上丰富。 云层厚重雨水频繁,导致江河泛滥,好在先秦时期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建筑都江大堰,分流长江之水造福一方,这才有了后世“天府之国”的美誉。 如今蜀地郡守刘守年续祖上福荫接管郡守一职,雄心勃勃独揽军政节度使、蜀郡守等多重职位。 在蜀郡只手遮天,却治理无能,搅的民不聊生,匪徒猖獗。 朝廷又不能逼他太急,蜀郡西陲与吐蕃毗邻,南部与大理接壤,以防刘守年拥兵自立。 好在刘守年是花甲之年,离油尽灯枯不远,皇帝采纳礼部建议,实施温水煮青蛙,慢慢耗着。 数年前兵部曾经以剿.匪为由入兵蜀地探查虚实,山川路陡费时费力的阻碍前行。 屡次三番后依旧未果,蜀地就此成为朝中大祸。 天府粮仓就这样在刘守年手中霍霍,每年随着心情纳贡,上贡的路上还面临被匪人薅上几把的风险,朝廷没办法,蜀地百姓也有心无力。 数年前朝廷痛下决心围剿过,据传当年派出近万兵将,还是由三位武道宗师带队,结果尽数惨败,最后连尸骨都没成寻见,仅存的活人也痴傻疯掉。 巨大风波险些将刘守年逼反。 在当时风波四起,惊吓朝野。 无奈只得编造蜀地群山间有妖邪成精,有大宗师、陆地神仙闭俗,军队误闯团灭,等等一些虚无缥缈来搪塞世人。 后来有传闻说朝廷要派大军踏平蜀地一切势力,随着时间推移这件事慢慢也就不了了之。 已经过去许多年,朝廷好似放任了蜀地,匪人也日渐猖獗。 直到前两年独揽大权的刘守年逝世,并擅自让位给他儿子刘元吉,就此蜀郡与朝廷揭开微妙反抗。 …… 垭风村成了蜀郡少有的清净平安之地,只因它接近青城山这座道教名山。 又地处两山交汇的风口,故而得名,说它是村,其实更像一个镇,不论人口还是建筑规模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人口的增多归结于过往逃难的流民,或是慕名前来参禅悟道的修士,一来二去的日子长了,也就形成如今这般规模。 垭风村人群固然杂乱,但守规矩的紧,街头巷尾口角争论时有发生,能惊动全村大事儿倒未出现过,原因其一,村紧挨道教圣地,受到庇佑。其二,前来参禅论道的儒生武师在此落脚,满大街行走的指不定哪个就是入道真人,武境宗师。 要是不长眼顶撞了过路的大宗师,或者陆地神仙,八条命也不够人家一巴掌。 虽然大宗师跟陆地神仙是稀罕物,但是道教圣地就在山顶上摆着,也免不掉人家串亲访友。 凡夫俗子谁敢冒犯?即便修士真人也不敢聒噪啊! 所以对未知的事物都很谨慎,这也让垭风村在匪徒横行的蜀地安稳平静。 。 大庆兴统元年。 庆元皇帝平叛继位的第五个年头。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南方早稻步入插秧育苗阶段。 江南地区樱桃、琵琶、青梅、蚕豆、香椿等阶段果蔬问世。 位于西南边陲的蜀郡之地自然也在其中,垭风村沾青城道教光辉,第一时间聚齐各类果蔬,走商贩俗从村东口延伸半条街。 一位身穿道袍的少年蹲坐路边,正跟摊主还价樱桃和琵琶,这些都是南方两广之地的早熟品种,比本地的个头大,口味甜,一年也就这几天能解解馋。 少年姓赵,法名正立,本名叫啥他自己都忘了,十五有余的年纪,从记事起便在青城道教修行。 每月初一、十五是他下山采集物质的日子,也是他自认为最快乐的两天,不单单能看热闹、吃美食,还能替袁道人带“白面馒头”跟“养生书籍”。 白面馒头不是馒头,而是酱卤猪脚。 养生书籍是书籍,但少儿不宜。 由于道门清规戒律严谨,所以不能光明正大,只得将书籍绑在大腿,猪脚揣在道袍内侧裤兜里。 进山门没人敢盘查他,其一赵正立年纪虽小但辈分极高,在门派除了六位道人,就属他地位最显赫,哪怕四十多岁的道士碰见他也得恭敬一声“小师叔”,更小的碰见甚至直呼让他都受不了的“师爷、师祖”。 年纪轻轻怎接受得了?所以赵正立很不愿意在山门露面。 其二,不但辈分高实力也吓人,如果按照境界划分,他如今是道家“搬山境”、佛家“金刚境”、儒家“超凡境”,江湖人称这为“宗师境”。 宗师境以下还有小宗师、开丹境、小乘境。 宗师以上还有大宗师、陆地神仙。 大宗师整个山门也就掌门师兄一枝独秀,其余五位道人跟他一样身处宗师境,只不过分上中下三个品阶罢了。 在江湖都得尊称他们这阶段为“搬山道人”或者“道家宗师”。 再则他带货的对象为袁道人,他的地位仅次于掌门,守山门的道士自然识趣。 赵正立十五岁修到搬山境是山门一代传奇,连他自己都稀里糊涂,用掌门道人那句话说:“小师弟应道而生,受青城派气运庇佑,乃开山祖师李天人转世。” 武当、龙虎两山的天师称他为“天师道体”“山门气运”。 每个祖庭教派都有一两股“气运”,这些都是先辈羽化登仙遗留的财富。 这个说法赵正立只信一半,毕竟没人比他更清楚这些年他在后山祖地多么卖力苦修,虽然是一夜顿悟成道,那也是他一天天日积月累的结果啊。 如果真是开山祖师李天人转世,还用得着日积月累的苦修参悟吗?不应该直接就地成仙? 当然这个想法只有他自我安慰,说出去别人还以为他装逼。 要知道有些人苦修一辈子小乘境都迈不进,更别提后面开丹跟小宗师两个大境界,而他参悟十年一夜成道宗师境,还觉得自己苦修了?日积月累了? 纵观世间修士一辈子也抵不上他懵懂十年,这不是天人转世、天生道体是什么? 而此刻这个天人转世的家伙正拎着琵琶、樱桃边吃边走的朝山门走去,只是步伐看上去多少有些蹩脚。 他也不想啊,奈何大腿绑的书籍、裤兜里的猪蹄太碍事儿。 过往道人见此无一不弯腰行礼喊上一句:“小师叔”、“师爷!” 后者嘴里没空答应只得用鼻音敷衍“嗯”一声,而后加快蹩脚步伐脱离这片是辈分非地。 背影远远看去活脱脱一个“二世祖”。 硬是无人取笑,毕竟他们这位“小师叔”的拳头太硬,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