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儿小说 - 历史小说 - 汉道天下在线阅读 - 第1493章

第1493章

    周不疑微微一笑。“沮侍中说,平定交州后,讨逆将军应该就地休整,准备南征。虞祭酒说,讨逆将军应该回朝献俘,等朝廷嘉奖后,对人员进行精简,再议南征之事。”

    刘协想了想,又问周不疑道:“你支持谁的意见?”

    周不疑不假思索。“臣不支持任何一个人的意见。臣以为,这两种意见都局限于战场,不够全面。士燮兄弟授首,交州称臣,重回正朔,并不代表交州就从此归心。交州山高林密,甚于荆南,非三十年之功,交州很难成为大汉稳定的疆域。”

    刘协有些好奇。“那怎么才能让交州变成大汉稳定的疆域呢?”

    “教化,修路、造桥。教化出一代人,让那些自以为岭南乃化外之地,随时可以自治的人无立足之地。修路、造桥,沟通内外,使百姓知朝廷政令、陛下仁心。否则士燮之后,难免还会有人想学赵佗,盼着中原大乱。”

    刘协笑笑,对沮授等人招招手,将他们叫到跟前,又让周不疑将他的意见重述了一遍。

    沮授三人互相看看,不约而同的笑了。

    “陛下调教有方,此子虽年幼,却胸有天下。”虞翻抚着胡须,毫不掩饰眼中的欣赏。

    桓阶微微一笑。“都说大江以南多蛮夷,周氏有此子,可证江南亦多俊秀。”

    沮授说道:“江南多山,如井中观天,能有如此眼界的少年的确不多见。”

    “你这什么话?”虞翻表示不能认同。“冀州土地虽平,却太狭小,北有燕山,西有太行,又与坐井观天何异?纵有区别,也不过是那口井稍微大一些罢了。”

    沮授拱手说道:“岂敢,祭酒误会了。”

    虞翻一甩袖子,哼了一声。

    沮授又道:“陛下,臣与祭酒之争,不过是缓急而已。在开发交州这一点上,臣与祭酒并无分歧。南方湿热,最利稻谷,日南、九真等地一年三熟,不仅是讨逆将军出海的最佳基地,也是朝廷开发江南的有利基础,当尽快纳入朝廷政令才行。自中原大乱以来,交州自治近二十年,日南、九真名存实亡。如果不迅速征服,只怕还记得大汉威仪的人老去,人心更难收拾。”

    虞翻也说道:“公与之言,也是臣的意思。只是臣以为,攘外必先安内。中原人心未定,急于南征,只怕中原有变。且讨逆将军麾下将士久战,思归之人必然不少。借此机会,让他们家人团聚,将不愿意南征之人另外安排,再补充一部分新锐,再行南征,似缓而急,岂不更好?”

    刘协听了,又转向桓阶。“伯绪的意见呢?”

    桓阶拱手施礼。“祭酒与沮侍中之争,相差不过以年计,臣以为区别不大,无可无不可。倒是如何开发交州,却要用心思量。此次征南将军进军,新船之利有目共睹,或许应该在江南四郡多建作坊,架桥铺路,取得成效后,再推行至交州。”

    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远方来信

    刘协听明白了。

    虞翻、沮授、桓阶三人的意见看似大同小异,实际上都有自身的考量。

    沮授希望朝廷能尽快开发南方,以南方稻谷补朝廷赋税,减轻冀州的负担。

    冀州担负着为燕然都护府、幽燕都护府以及北疆边军提供钱粮的重任,压力很大。如果能从海路,将南方的稻谷直接运到北方,将大大减轻冀州的负担。

    虞翻则在开发南方之际,也不愿意放弃对中原的渗透。毕竟就算都城南迁,都城也不会过长江,黄河、长江之间的中原仍然是朝廷的腹地,不能不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桓阶的想法就更简单了。他希望天子能在荆南四郡多驻留一段时间,将荆南四郡当作开发江南的典范,使荆南四郡抢占先机,成为事实上的江南核心。

    不能说他们私心作祟,只能说他们多年的习惯性思维无法摆脱地域利益的束缚。

    这也是人之常情。

    相比之下,周不疑还年轻,没意识到地方利益对他的将来有多重要。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乡党,这是至理名言。任何时候,地方观念带来的认同感都是其他关系无法代替的。听到乡音,就等于找到了信任。

    就在巨石之上,他们展开了讨论。

    开发江南,乃至开发交州,对大汉的将来至关重要,值得多花点心思。

    一进南方物产丰富,绝非北方可比。只要解决了重山峻岭带来的交通问题,将大山里的物产运出来,对朝廷财政的补充就是一个巨大的帮助。

    中原——尤其是大河以北——的农业发展已经成熟,就算建立了农学堂,安排专人研究,提升空间也是有限的,远不及开发南方来得便利。

    一年三熟的水稻实在太诱人了。

    更何况南方还有一大片浅海,蕴藏着规模惊人的渔业资源,等待开发。只要对现有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稍做提升,就能获得巨大的收益。

    刘协和虞翻等人畅谈,越谈越觉得南方的潜力很大,有必要进行全面规划。

    当然,中原的稳定也是必须考虑的大事。

    这不仅关系到中原自身的得失,更关系到北疆的稳定与否。没有一个稳定的中原,就算南方的物产再丰富,也无法顺利的送到北方,供养守边的将士。

    如果费尽心机,最后却成了偏安之局,岂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